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我国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凸现,并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合理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能否有效的实施,社会经济能否和谐发展。因此,选择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大学生就业理论和指导大学生就业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不同主体其涵义亦不同。以大学生就业过程为研究对象可以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有利于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论文围绕大学生就业过程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首先,刻画了大学生就业一般过程,定性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的主要特点,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参与主体与影响因素。论文指出,大学生就业过程自身的特点和就业过程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结果。其次,论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入口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建立了个体高等教育需求决策模型,针对高等教育产品的特征,在模型中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地位两方面给高等教育需求者带来的效用。从而将个体对高等教育需求与劳动力市场分隔和社会资本等非可竞争性影响因素联系了起来。通常这些因素被认为仅仅影响大学生就业。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指出在当前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需求相对于高等教育供给具有无限弹性。这意味着,现行大学生就业机制并不能有效调节个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加上获取高等教育产品时各参与方的博弈行为,使得个体在高等教育需求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论文还针对扩招给高等教育需求者和用人单位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论文分析了大学生求职阶段(狭义的就业过程)的特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相应信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求职各阶段特征及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态度进行了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针对大学生性别、生源地和专业类别三个固有属性对大学生求职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和多效应分析。对比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过程相关问题的态度。第四,论文对求职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为了补充统计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当某些因素变动时,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变化,论文运用matlab模拟了大学生求职过程,对就业信息可得性、专业结构和大学生保留价值变动时的就业状况进行了“what-if”分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论,论文站在高等院校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