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三氮唑核苷)(Ribavirin, Tribavirin,Virazole)为鸟苷类化合物,1972年首次合成,对RNA病毒和DNA病毒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尽管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利巴韦林用于兽药,但在我国动物病毒性疫病广为流行的背景下,养殖业户违法使用利巴韦林防治动物疫病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关于猪口服利巴韦林造成严重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且报道的中毒病例多为常规用药剂量,说明猪与其它动物相比对该药更为敏感。为揭示猪对利巴韦林易感的原因及发病及发病机制,并为禁止兽医临床滥用利巴韦林防治猪病的违法现象提供理论支持,重新评估利巴韦林的毒副作用,进而为执行动物福利及人类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资料。本试验从血浆药代动力学、仔猪中毒模型建立及体外猪源细胞毒性试验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建立了测定利巴韦林在猪血浆中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即HPLC)法,探讨了利巴韦林以90mg/kg体重单次口服、多次口服后在猪(n=3)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单次给予90mg/kg体重的药物剂量后,药物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消除半衰期(t1/2β)(23.50±3.95)h,整体清除率(CL(s))为(1.97±0.55) L·kg-1·h-1,表观分布容积(V/F(c))为(33.09±6.77) L·kg-1;多次给药后药物动力学模型符合单室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消除半衰期(t1/2Ke)为(21.74±25.41)h ,整体清除率(CL(s))为(0.73±0.74) L·kg-1·h-1,表观分布容积(V/F(c))为(9.11±3.24) L·kg-1。其次研究探讨了口服不同剂量利巴韦林对仔猪的毒性作用。选用12头(15.2±1.5)kg体重的二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每千克体重利巴韦林10 mg、30 mg、90 mg口服试验组。连续10天给药,详细观察各组的临床表现,动态检测血细胞、血清、尿液、骨髓造血功能及肝功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最后放血致死剖检,并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仔猪按10mg/kg体重口服利巴韦林虽然有一定的临床表现,但无明显的中毒病变;中、高剂量(30、90mg/kg体重)的利巴韦林口服对猪的毒副作用明显,甚至导致急性死亡,利巴韦林对各组织器官表现泛嗜毒性,血液、骨髓、消化道、胰腺、心、肝、肾、脑均表现明显的组织学病变。其中溶血性贫血是猪中毒发病的主要机制,胃肠道卡他性坏死性炎症及胰腺病变是猪急性厌食、食欲废绝、便秘的主要原因所在。说明猪口服利巴韦林尤其是中、高剂量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甚至会引起中毒死亡。最后体外采用WST-1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了不同剂量利巴韦林对猪源传代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倒置显微镜、制作细胞爬片进行光镜观察。研究表明,利巴韦林在高浓度时对猪肾细胞均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这与临床观察到猪利巴韦林中毒易发生肾脏病变是一致的,据前期药物代谢动力学测得的数据,药物长时间滞留于红细胞,排泄较为缓慢,血药浓度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范围,或许是中毒猪出现肾脏病变的直接原因。总之,利巴韦林较易在猪体内产生药物蓄积,在猪体内分布范围广泛。对猪表现泛嗜毒性,以红细胞、骨髓造血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胰腺上皮细胞最为敏感,但引起仔猪试验中毒剂量和临床报道的中毒剂量有较大差异,推测临床用药猪群发生中毒的原因除与用药剂量有关外,可能还与猪只本身的健康状况、日龄及生理状态、饲料及其它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