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初期,戏曲作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共宣传新政策、树立新形象并引导教育人民的重要载体。但当时戏曲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演出剧目混乱,戏曲班社存在着许多封建性制度,老艺人思想落后,戏曲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有待提高等,从而无法适应新生政权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1951年,山东省政府贯彻落实《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五五指示”)中的具体要求,开始对山东地方戏曲进行改造。戏曲改造工作从“改人、改戏、改制”三方面进行:一是山东省举办戏曲工作者训练班,加强对艺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政府对山东的地方戏曲剧目进行全面性的普查,挖掘、整理、改编山东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目,同时根据历史典籍和古典小说的素材创作编写了一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剧目。三是私有制的戏班实现向公有制剧团的转变,国营剧团成为戏剧事业的主要力量。此间,吕剧作为山东地方戏曲改造的代表,实现了由化妆扬琴向吕剧的转变,迎来了新生。建国前,吕剧班社曾一度衰落,随着“改制”工作的快速推进,济南鲁声吕剧团、山东省吕剧团等国营剧团相继成立,吕剧剧团数量和分布范围在山东省地方戏曲中遥遥领先。优秀的吕剧老艺人在“改人”政策的落实中感受到了政府的尊重与关怀,积极参加艺人训练班,增强个人政治素养;老艺人们积极编写、演出新剧目,紧密配合建国初的各项政治活动,宣传新政策。随着政府“改戏”政策的落实,以《李二嫂改嫁》为代表的优秀吕剧新编现代剧目使得吕剧享誉全国。同时,《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等新编历史剧目也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吕剧改造获得巨大成功。不容忽视的是吕剧改造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改制”过程中,对旧戏班要求较为苛刻,部分戏班因自身条件不符合要求而消失;同时改造中存在轻视优秀演员的平均思想,在工资待遇方面过于强调平均主义,挫伤了很多优秀演员的积极性。其次,在“改人”政策的落实过程中,部分戏改干部存在应付、敷衍的浮躁作风。如地方政府在选拔推荐艺人训练班学员时并没有严格按标准推荐骨干艺人;个别政府部门将艺术座谈会开成唱赞美诗式的应景座谈会,流于形式等。复次,“改戏”政策的执行不到位。个别戏改干部在剧目审查过程中比较盲目,禁戏标准不一,执行武断,形成群众与干部的对立;地方政府敷衍上级部门,在剧目改编方面生搬硬套,哗众取宠。另一方面,剧目泛政治化色彩较为明显。戏曲剧目不考虑艺术水平高低,观众接受与否,票房如何,一切围绕行政指令办事。将政治宣传作为戏曲编排的出发点,戏曲的艺术审美和大众娱乐功能逐渐消退。此外,在吕剧的改造过程中,部分干部盲目夸大戏改工作成就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就使得政府不能倾听艺人和观众的真实诉求,也就无法对改造进行准确的评判与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