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是培育优良新品种的重要方法。在过去的期刊文献中川硬皮肿腿蜂与管氏肿腿蜂在性状上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比较,但是这两种肿腿蜂是在不同地区发现的天敌,对环境可能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针对近年来肿腿蜂人工繁育中出现的退化问题,通过川硬皮肿腿蜂与管氏肿腿杂交产生杂种,检验寄生效果,并进行放蜂防治试验,检验杂交后的肿腿蜂在林间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川硬皮肿腿蜂与管式肿腿蜂可以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可育雌性个体和可育的雄性个体,可育的F1代与川硬皮肿腿蜂与管氏肿腿蜂可以回交。并产生正常的回交后代。Fl代可以进行自交,产生F2代。1)杂交对寄生效果和发育历期的影响川硬皮肿腿蜂的发育历期44.8±3.68d,管氏肿腿蜂为43.4±3.27d;正交F1代为39±2.98d,反交F1代38.9±2.42d。正反交F2代分别为38.5±3.87d、38±2.36d。F2代与F1代比较,发育历期没有显著的改变。正反间差异不显著。可以得出:通过杂交可以减少肿腿蜂的发育历期。在各个发育历期中,F2代的产卵前期显著的少于川硬皮肿腿蜂、管氏肿腿蜂。其他各个历期差异不显著。原因可能通过杂交,提高了肿腿蜂的生活力,使得肿腿蜂很快适应环境,寄生并且为产卵作准备。也可能与F2代的感器变化有关联,感器的变化导致其在寄生中对寄主气味的敏感度增强,使其很快寄生,为产卵做好准备。杂交后代寄生效果有提高。川硬皮肿腿蜂寄生率为78%,管氏肿腿蜂85%。正反交F1代的寄生率均为88.83%高于管氏肿腿蜂。F2代与F1代差异不大。回交后代的寄生效果与川硬皮、管氏肿腿蜂差异不显著。可见,杂交后代的寄生能力优于近亲繁殖的种群。2)杂交对出蜂量的影响在子代蜂的数量上,以管氏肿腿蜂的出蜂量最大,其次为杂交F1代,即正反交Fl代的出蜂量居于川硬皮肿腿蜂与管氏肿腿蜂之间。而杂交F2代的出蜂量最低,并且显著的低于管氏肿腿蜂。正反交差异不显著。杂交后代的孵化率和羽化率高于川硬皮肿腿蜂、管氏肿腿蜂。回交后代在出蜂量上与川硬皮肿腿蜂、管氏肿腿蜂差异不显著。3)杂交对爬行速度的影响在爬行速度上,杂交后代的速度有所降低。F2代比F1代也有所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杂交,使杂交后代在感器方面发生了变化。感器的变化导致其爬行过程中对气味的敏感度增强,加大了对气味的注意,从而使其速度有所降低。回交后代在爬行速度上没有显著的改变。4)杂交对搜索能力的影响杂交后代在搜索能力上都有提高。即F2>Fl>亲本。杂交后代在搜索能力上的提高,体现了杂交复壮,通过杂交,减少近亲繁殖,优化肿腿蜂的寄生能力,提高肿腿蜂对天牛的搜索能力;也可能与肿腿蜂触角感器的变化有关联。杂交后代新型感器表面积的增大,可能使其对气味的敏感度增强,使得其搜索能力有所提高。F2代的搜索能力最强,可能还与F2代的长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板型感器的明显增多相关联。5)杂交对触角感器的影响杂交使肿腿蜂触角感器的变化。杂交F1代与F2代的坛形感器均消失,出现了新的感器。新的感器与坛形感器的位置相当。F1代的新型感器Ⅰ、Ⅱ较坛形感器比较,其表面积都有增大;F2代的新型感器Ⅲ、Ⅳ比新型感器Ⅰ、Ⅱ的表面积也有增大。在观察中发现,F2代的长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板型感器都明显增多。回交的感器变化不大,与川硬皮肿腿蜂回交的感器接近川蜂,与管氏肿腿蜂回交的感器接近管氏肿腿蜂。在观察的触角中,并没有发现新的感器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