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称在语言中是一个普遍的概念,通常用来表小,但同时又有表可爱、喜欢和戏谑的延伸含义。一系列的形态手段可以用来构成小称,例如附加词缀、重叠、改变名词词类或词性,或者改变辅音、元音或声调。国外有许多对小称的语言学研究,涉及诸多语言,而国内的研究大多关注描述小称语料,且学者们大多致力于总结出小称发展的时间线,而非找出语料背后的语言共性和结构规则。此外,国内的小称研究通常局限于一个方言或一个方言地区,缺少对跨方言和跨方言区的系统比较和观察。总而言之,汉语小称的研究需要填补两方面的空白:一是在生成音系框架下进行系统的分析,二是进行全面的具有类型学意义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从不同的汉语方言搜集丰富的小称语料进行研究,从而填补汉语小称音系研究的空白。文中作者将来自不同汉语方言的小称语料进行收集,分类,展示和分析,描绘了小称手段的概况。同时,文章也援引了当代语言学理论,在生成音系学的框架下详细分析了这些汉语小称。本文主要关注了四个问题:(1)就音系结构而言,汉语方言的小称可以分为几类?(2)依照当代音系理论,汉语小称表现出哪些音系行为?(3)哪些音系规则支配着小称标记的变化?(4)不同的汉语方言小称有哪些语言共性?基于对语料的系统分析,本文发现汉语主要有五种不同的小称形式,即附加词缀、音节融合、小称变韵、小称变调和重叠。汉语中附加词缀的小称构成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附加后缀、前缀和中缀。小称后缀最为丰富,其中儿缀又是使用最频繁的小称标记。音节融合的小称手段通过一个不能自成音节的小称标记与原词音节融合来体现小称,最常见的是通过融合一个卷舌音或者鼻音来标记小称。汉语中通过音节融合构成小称的过程受到汉语音节结构的制约和影响。小称变韵的研究主要通过运用特征传播理论和标记性理论展开。小称变韵变化的方向趋于通过减少音段来简化小称韵,同时向着最无标记性的央元音转变。另一种小称标记是小称变调。小称变调分为合变式和分变式两类,这两种小称变调都表现出小称含义和高调具有紧密的关联。不过,本章也提出了低调小称的反例,但是这种特殊的低调通常是为了格外标记小称含义。小称重叠包括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重叠的部分可能是音段也可能是声调。基于语料和音系分析,本文提出了汉语小称的两大变化趋势。其中主要的趋势是变得越来越无标记性,与之相反的趋势是通过提升标记性突出小称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