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体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意义上的西式体育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以西方近代实验科学为内在依据,以规则严谨的竞技运动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的身体训练方式。它与中国古代在“天人合一”、“自然养生”等思想孕育下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   近代中国门户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大批地涌进中国。而西式体育,包括体操、田径与球类运动等形式,也通过外侨、基督教青年会以及留学生等途径传入中国。值此之时,中国国势岌岌可危,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欲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经验。而西式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竞争、团结精神及对人个体的弘扬,又符合了当时救亡图存的要求,成为改造国民身体、塑造国民精神、鼓舞国民斗志的有效手段。于是,在这样的背景和需求下,作为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之组成部分的西式体育被引进吸收传入中国。   近代西式体育传入中国后,既有文化殖民下被迫的输入与移植,又存在着有意识地寻求与主动地吸收接受。传播路径从最开始军队和军事类学堂中的军操,而后是教会学校、新式学堂中的体操,再到社会各界的各种体育活动。除了体育项目之外,体育的管理和组织制度、体育理论和思想也传入中国。在近代西式体育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争论,有赞成,有反对,有持中间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式体育已经成为近代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把西式体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置于19世纪开始的西学东渐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来考察。通过以西式体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为线索,考察西式体育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论文构架主要是两条线索:第一,近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形成;第二,近代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形成。   第一章:西式体育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活动在近代的衰落和“救亡图存”话语下对身体的关注是西式体育传入中国的内因外因。在文弱之风影响下中国古代身体训练活动受到诸多束缚,到近代逐渐被边缘化,这对于近代中国人的身体观和体育观都有着很深的影响,成为近代中西体育文化冲突的伏笔。而晚清武举制度的变更和废止,显示了以武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活动在近代的衰落和危机,以及引进西方操法的呼声。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势的衰微,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与国民的个人身体联系起来,构成近代国人对身体关注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西式体育在中国的初期传播。西式体育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通过外侨、基督教青年会和留学生这三类途径。这一章主要是介绍租界里的运动比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宣传和晚清留学潮中留学生对于体育的引进。   第三章:20世纪初期,以西式体育为主的近代中国体育事业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教育中体育学科的建制。甲午前后,国人对日本体育教育的考察直接影响了清末癸卯学制中有关“体操”一科的设计。而体育学科的建制从清末“体操”到民初“体育”的变化,不仅是名称和内容的更新,更反映了这一阶段民众对于西式体育认识的升华。   第四章:在近代西式体育文化中,竞赛活动可以说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从19世纪末叶起,在一些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里,首先开展了竞技运动项目和竞赛。民国以后,由于举行全国运动会的影响,特别由于参加远东运动会所产生的强烈刺激作用,在官办学校中也逐步开展了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和竞赛。不久,全国各地各省市相继开始举行体育比赛。随着时间的推移,竞赛项目日益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竞赛办法也逐渐趋于规范化,到20世纪20年代,体育竞赛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第五章:选取体育报刊、女子体育和“土洋体育”之争为视角,来考察西式体育在传播和嬗变中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近代河南士绅王锡彤的个案分析,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以其传统士人身份为切入点,考察其如何在近代社会急剧变革形势的冲击下,适时地由沉湎于科举转而投身于兴
1924年前后,中国政局动荡不安,政潮阁议层出不穷,这段时间也是中俄交涉的关键时期。讨论这一时期的中俄关系,旨在从一个切面观察在时局动荡之际中国政争的状况。   本文所
学位
唐代作为中古社会封建统治极为发达的时期,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社会风俗都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及研究价值。研究这一时期的婚姻状况,尤以皇室婚姻状况为典型,作为该时期政
十六世纪时期的朝鲜,朝廷内党派分化与斗争进一步严重,同时外交上还受到日本方面的军事威胁。朝鲜政府为寻求明廷的庇护,向明朝遣使的频率愈加频繁。在中朝的朝贡关系大背景下,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