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蚕病毒病是当前蚕业生产中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广泛发生于全国各蚕区。家蚕病毒病的为害状况因各地地理环境条件,饲养技术水平及饲养方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季风气候明显,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云南养蚕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也开始养蚕,但规模一直以来都不大。近几年来,云南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对蚕桑业有所偏重,蚕桑生产稳步增长,但随着蚕桑行业的发展和饲养环境的变化,家蚕病毒病的为害日益增加。鉴于此,我们开展了云南家蚕病毒病的研究。 根据云南蚕区的分布情况,我们选择12个典型蚕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各蚕区,一年中养蚕季节都有不同程度的病毒病发生,成为影响云南蚕茧单产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云南分布着三种类型的家蚕病毒病:核型多角体脓病、质型多角体脓病和空头病。在发生的病毒病为害中,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分布最为广泛,为害最大。初步探明了家蚕病毒病在云南各蚕区的分布、为害程度和发生规律,对于分析和防治病毒病为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进一步确诊家蚕病毒病原,我们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检测了采自云南八个蚕区共24个家蚕病毒病样品,从形态学方面诊断分析各种家蚕病毒。经电镜检测,24个样品中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17个,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3个,空头蚕病病毒(BmFV或BmDNV)4个。电镜下看到的病毒粒子基本与文献中记载的相符。根据检测结果,初步确定云南至少存在三种病毒:BmNPV,BmCPV和BmFV(或BmDNV)。研究还表明,家蚕BmNPV病毒引起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主要病害,为害最为严重。对多角体碱溶性观察结果表明,新鲜的多角体更易溶解于弱碱中。核型病毒“V”形异常粒子可能与碱性强弱和处理时间有关。相同条件下,质型多角体较核型多角体难于溶解。对电镜下多角体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多角体存在不同的突变型。核型多角体整体均匀,而质型多角体大小悬殊。质型多角体四角形突变型较六角形系统大。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云南蚕区发生的病毒病中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探索和开发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新技术,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在生产上对于防治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为害有重大意义。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 种快速扩增微量DNA的新技术,应用于检测传染性疾病具有微量、快速、灵敏、特异性 强和样品处理简便等优点。根据家蚕BInNPV病毒T3分离株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和病 毒外壳蛋白 plo基因的 DNA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并对家蚕 BinN’PV病毒核酸进行 PCR检测,获得与预期目标片段相符的特异性扩增带,大小分别为289hp’ 742hp,说明 设计的引物能用于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可望在早期诊断、预测预报和分类上 得到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