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节日民俗作为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亦是一个地区文化景观最显著的部分。在众多节日中,七夕节作为中国唯--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深受历代学者的青睐,七夕研究热在中国一直持续不减,2006年七夕节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节作为广东地区最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之一,是岭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对七夕文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学、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尚未有文化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本文拟从文化地理学角度,采用文本分析、深入访谈等质化研究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广东七夕民俗文化,一方面,丰富文化地理学中节日民俗地理的研究内容,拓展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期望能对广东七夕民俗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弘扬本土文化提供借鉴思路。 论文简要的回顾了民俗地理学的研究概况,分析民俗地理学以及“七夕文化”研究现状,进一步阐明广东七夕民俗文化地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七夕民俗文化的时空演进历程进行剖析。首先,把广东七夕民俗文化概括为输入强化时期、融合繁盛时期、丰富过渡时期和衰退时期四个演化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七夕民俗形态的类型、演变特点。在空间上,分析各阶段广东七夕民俗地域分布特征得出其呈现向珠三角、粤东地区收缩趋势。随后,分析广东七夕民俗形成地理环境基础及影响其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再次,根据七夕习俗特征、民系、方言、源地等指标建立指评价体系进行七夕民俗文化区划,共划分为广府、福佬、客家、壮瑶四大七夕民俗区和珠三角民俗亚区、高阳民俗亚区、西江民俗亚区、梅州客家七夕民俗亚区、东江客家七夕民俗亚区、粤北客家七夕民俗亚区、潮汕福佬七夕民俗亚区和汕尾福佬七夕民俗亚区八个七夕民俗亚区。其中广府七夕民俗文化区始终为广东七夕民俗的核心文化区,盛行乞巧、曝晒等中原古俗,以及汲七夕水、泛舟等岭南独特习俗;福佬七夕民俗区主要有供床神及成人礼之俗;客家地区则以乞巧、吃药板之俗为主;壮瑶七夕民俗区则以壮族的“七月香”和瑶族“开唱节”之俗。在此基础上,分析各文化区现状特点及发展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论文最后总结了论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提出了广东七夕民俗地理学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