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创造活动的脑-脑间神经互动机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igu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团体创造力研究领域,先前研究主要探究不同因素对团体创造表现的影响。本研究认为,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检验不同因素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除了考察创造性表现的变化,还要考察团体创造活动中的交互式认知过程,尤其是其背后的脑-脑间神经基础。本研究通过七个超扫描实验(基于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下述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1)不同因素会对团体创造表现产生何种影响?(2)不同因素会对团体创造过程中交互式认知表现产生何种影响?(3)在团体创造活动中,团体成员的脑-脑间神经互动表现(脑同步)存在何种特征?这种特征与团体创造表现之间存在何种联系?这种特征又与团体创造过程中的交互式认知表现存在何种联系?(4)不同因素会对团体成员间的脑同步产生怎么样的影响?首先,实验一通过比较有、无互动的两个个体间的脑同步和行为表现,探究了脑同步在团体创造活动中的行为学意义。结果表明,在团体创造活动中,脑同步可能反映了信息交流。其次,实验二至实验五检验了不同团体结构因素(实验二-性别结构、实验三-知识结构、实验四-团体开放性人格、实验五-团体观点采择倾向)对团体创造表现、团体创造过程中的交互式认知表现以及团体成员间的脑同步的影响。实验二比较了男-女、男-男、女-女三种性别组合的表现。结果表明,三组在创造表现上无差;女-女组的观点采择行为和右侧后部顶叶区域的脑同步增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该脑同步增量与团体创造表现呈正性相关。实验三比较了知识同质组和知识异质组的表现。结果表明,知识同质组的观点流畅性和观点采择行为高于知识异质组,但其集体灵活性低于知识异质组;知识同质组在右侧前部顶叶区域的脑同步增量高于知识异质组。实验四比较了高团体开放性人格组和低团体开放性人格组的表现。结果表明,两组在行为和脑同增量步上均无显著差异。实验五比较了高团体观点采择倾向组和低团体观点采择倾向组的表现。结果表明,高倾向组的观点独创性、观点采择行为和脑同步增量(位于右侧颞顶联合区、颞中回)高于低倾向组;右侧颞顶联合区的脑同步增量与观点采择行为存在正性相关。最后,我们将通过实验六和实验七检验不同团体动态因素对团体创造表现、团体创造过程中的交互式认知表现以及团体成员间的脑同步的影响。实验六比较了积极评价、无评价和消极评价三种条件下的团体的表现。结果表明,消极评价组的创造性表现最差,无评价组的集体灵活性最高,积极评价组的观点采择行为最高;积极评价组和消极评价组的脑同步增量(位于双侧前额叶)均高于无评价组。实验七比较了团体在自然交流模式、轮流报告模式、电子头脑风暴模式下的表现。结果表明,自然交流和轮流报告组的观点稀缺性更高;轮流报告组的创造性表现和观点采择行为随时间的增速最快;轮流报告组的观点采择行为、集体灵活性和脑同步增量(右侧角回)高于其他两组;右侧角回区域的脑同步与观点采择行为呈正相关。综合上述七个研究的发现,我们认为,无论是团体结构因素还是团体动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通过影响团体创造活动过程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如观点采择行为),进而对团体创造产出的创造性水平产生影响。例如轮流报告模式促进了团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成员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能够让成员受到自己本身想不到的观点的启发,进而产生更多创新观点。正如我们观察到的,轮流报告模式下,团体创造表现也得到了提升。而在这些效应背后,团体成员在执行控制网络(如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额上回)和默认网络(如颞顶联合区)相关脑区上的脑同步的提升,可能是这些效应背后的脑-脑间神经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鹤岗矿区多处煤矿出现工业广场变形破坏情况,如地表沉陷、建筑物开裂、井塔倾斜、竖井井筒变形破坏等,多次造成人员受伤。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测数据分析、数值
运用江苏省的总量数据和沿江8个市的面板数据对江苏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具有积极效应的结论。因此,江苏省应该继续推动企业融入
文章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成功经验,进而针对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若干有助于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化建议。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中实施人文关怀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措施。方法修改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评分标准,补充人文关怀的考核内容。对125名护理人员进行床边
核心筒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当中,但现阶段的试验研究滞后于工程应用。已有的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轴压比、几何尺寸及配筋率方面,针对改善核心筒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较少。此外
目的探讨创伤性湿肺患者的麻醉处理方式。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6例,观察组14例,两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