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首先分析了电磁铁教学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发现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电磁铁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关注得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用积极思考,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操作,然后记住结论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摒弃的。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部分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本论文拟就这个问题做全面探讨,希望能为摸索探究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提供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新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要求突出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深入钻研了科学探究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明确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在科学知识方面,笔者亲自做了电磁铁实验,了解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短路、剩磁等问题,对教学使用的器材做了筛选。对教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磁铁和简单电路的教学放在前面,为电磁铁教学打下了基础。但操作规范式(或菜单式)的内容呈现仍然是把学生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但是如果不这样呈现,又怎样让学生知道呢?由于科学探究类似于对科学家的研究,本人带着这个问题考察了相关的电磁学史。奥斯特偶然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使人更加困惑,希望学生也同样偶然发现电磁铁规律显得荒谬可笑。对此深入分析使我们看到柳暗花明。哲学中对偶然做了专门的论述:偶然之中有必然,必然之中有偶然。偶然和必然的辨证关系提醒我们机遇偏重有准备的头脑,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习惯,这也是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物理学史方面的依据吧。这种偶然的科学发现作为小概率事件也启示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注意大样本和样本的独立性、多样性,以促成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和对某一专题深入细致的讨论。论文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天性,放开课堂让学生动手实验,尊重并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充分暴露体现电磁铁性质的各种现象,使学生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影响电磁铁极性和磁性的各个因素。教师并不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和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了它们。课堂上,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学的基本思路在笔者与其他教师和研究生指导将军桥小学教学的期间,融入到课堂中,并取得成功。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刘恩山和法国科学院雷纳院士给予了充分肯定。初中的教学难度有增加,课程标准要求探究螺线管右手螺旋定则,但教师和教材都是直接给出的。为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对广西平乐和湖南长沙的初一学生做了访谈,结果表明的确是个难点。由于右手定则的表述非常形象简洁,对学生来说又是全新的,探究几乎是无源之水。然而笔者凭借对哲学上形式与本质的深刻理解,找到了突破口,提出:探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右手螺旋定则所阐明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其表述形式。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的表征对问题解决的难度有显著影响,为降低难度必须清晰的表述要探究的问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水平的四个发展阶段学说指出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形式操作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帮助学生完成认知操作。本人在柳州师专附中把教学设计付诸实践。学生自然而有效地运用纸和笔来记录现象,整理思路,通过归纳,提出假设,再检验修正假设,形成结论。最后能够抛开指南针,准确判断任意电磁铁的极性,表明探究的完成和教学设计的成功。无论是按照加涅的评价方法还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体会都证明教学有效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论文最后对教学作了反思和补充说明,认为教师应该作为一个探究者出现在课程改革<WP=4>和探究式教学设计中。研究结果为师范生教育和教师在职培训提供了思路。建议课标把探究电磁铁的极性放在小学;建议初中教材按电磁铁、螺线管、电流磁效应的次序安排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