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纬度梯度的变化,本研究在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驼鹿分布区选取漠河、双河、汗马、南翁河和沾河5个研究地点。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冬季,共布设了50条长约3km的样线,调查了2m×2m的样方4345个,跟踪驼鹿足迹链91条,并采集205份粪便样本及驼鹿可采食的植物样本,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驼鹿种群的营养地理梯度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技术分析不同纬度梯度地区的冬季的驼鹿食物组成,结果表明杨属(Populus spp.)、柳属(Salix spp.)、榛属(Corylus spp.)、桦属(Betula spp.)是驼鹿在冬季的主要食物,而椴属(Tilia spp)、越桔属(Semen spp.)、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spp.)、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赤杨属(Alnus spp.)、云杉属(Picea spp.)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等构成了食物组成的次要部分。杨属在低纬度的沾河所占食物的比例最大,榛属和柳榛在高纬度的漠河比例最高,桦属在中纬度的南瓮河的取食比例最高,其他次要食物的组成部份也显示出纬度梯度的分布动态变化;2、应用野外啃食调查法和粪便显微分析法测定了驼鹿的食物组成比例,计算了Schoener’s (?)旨数,并对两种方法测定的主要食物比例(柳属、桦属)及样方内该食物组成的比例(食物丰富度)及标准变异系数(CV)分别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在测定食物组成比例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栖息地内的食物丰富度的变化会影响驼鹿的食物组成比例。2、柳的食物组成比例与纬度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驼鹿对柳的取食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地理梯度变化。3、统计了5个地区栖息地内的可食用枝条的食物丰富度,测定了粪便样本中皮质醇和氮的含量,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驼鹿的食物丰富度与粪便中的氮含量分别与纬度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随栖息地纬度梯度变化,食物资源的变化可能影响驼鹿的食物质量;4、研究发现粪便中皮质醇的含量与氮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食物质量的下降会导致驼鹿皮质醇释放量的增加,当冬季食物资源匮乏时,食物质量会下降导致其增加皮质醇的释放量克服营养压力的增大,且这种营养压力的大小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地理梯度的变化;5、研究发现驼鹿在高纬度的漠河地区面临的营养压力最大,而在相对低纬度的沾河地区营养压力最小,栖息地的营养状况并没有显著影响分布在南部的边缘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