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研究《黄帝内经》中宗气理论的原貌,及历代医家对宗气理论的认识,清晰的总结出宗气的定义、生成来源、分布途径、生理功能、诊查方法、病理变化以及宗气与大气、津液的关系。结合当代医家对宗气的认识,并阐明宗气与诸脏腑气血的关系,从而为宗气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以求宗气理论能更好的服务于疾病的诊疗过程之中。方法:一是查阅《黄帝内经》、《医旨绪余》、《读医随笔》、《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古代文献,总结出古代医家对宗气理论的认识。二是通过中国知网搜集199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与宗气相关的文献,归纳出当代医家对宗气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现今医家运用宗气理论所诊治的常见疾病。三是以导师周发祥对宗气的认识及其临床验案为基础,总结周发祥教授的宗气思想及其临床基础用方。结果:把散见于《黄帝内经》各篇中有关宗气理论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出宗气理论的框架。宗气的内涵约有两个方面,其一宗气为人身至重之气,其重要性有似宗庙之于国家;其二宗气由多种水谷精微汇聚而成,主要包括营气、卫气等。宗气的生成来源为化源于脾胃的水谷,其分布途径为从脾胃化生之后积聚于胸中气海,向上则循息道而行,向下则入注于气街,旁则贯心脉以助心行血。宗气为奉养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并能主持后天诸气,且具有行呼吸和贯心脉的作用。宗气的诊查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和切诊,而切按虚里之络搏动的强弱尤能反映出宗气的盛衰强弱。宗气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其循行分布的异常、宗气的结聚不行以及宗气的有余与亏虚。最后阐述了宗气与大气、津液的关系,认为大气所指非一,其含义之一与宗气相同,并指出宗气与津液为奉养生命的两大后天基本物质。阐述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医家对宗气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当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对宗气内涵和功能的思考。明代医家孙一奎倡导宗气为气之宗主,提出宗气体用之说,并阐述了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主上中下三焦的学术观点。晚清医家周学海认为宗气乃营卫之所合,又为动气,主司呼吸言语音声及肢体运动。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认为宗气与元气之于人体生命同等重要,并首次提出“大气下陷”的病机,创制“升陷汤”等系列方剂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当代医家在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宗气的内涵和功用,把“宗气”与“肠酵之气”、“胸内压”、“窦房结”等相类比。结合古今医家对宗气的认识,归纳出宗气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宗气与肾脏所藏的先天之气相互资生。宗气与肝脏的关系体现在元气藉肝脏升发之力充养宗气,而脾胃为宗气生成之本。宗气与肺脏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肺气导宗气下行以资助元气,还体现在宗气辅助肺脏进行呼吸。宗气与心脏之关系主要在其辅助心脏搏动及运行血液。宗气理论在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胸痹、心悸等疾病的诊疗中具有重大意义。周发祥教授认为宗气是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气,与人体的胖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总结出其常用方药。结论:通过整理《内经》、古代以及当今医家对宗气理论的认识,把散见于诸多文献中有关宗气的论述系统而严谨的统合在一起,以宗气的定义、生成来源、分布途径、生理功能、诊查方法、病理变化为纲,兼以阐述宗气与大气、津液、五藏的关系,认为宗气理论在诊治心肺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