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古近纪盆地结构转换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部,是胜利油田主要的油气产区。本文以整个东营凹陷为研究区,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采用地层孔隙度-厚度法和地壳均衡法等对东营凹陷古近纪的沉积埋藏史和构造沉降史进行研究,恢复东营凹陷古近纪各时期的盆地原型并探讨盆地结构,系统建立了断陷盆地结构转换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东营凹陷在古近纪为一个北断南超、西断东超的伸展半地堑,发育众多一级、二级断层,随着盆地的演化,断层的形态逐渐经历了板式-铲式-坡坪式的演化过程,盆地结构经历了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的转换模式。应用地质转换系统和活动轴面两个新概念,划分东营凹陷盆地结构的转换带,并阐述了控制转换带的活动轴面在平面上具有北西→北东东-南西西→北东向旋转的分布特征;在剖面上,活动轴面的分布受主控断层倾角及断层弯曲点深度的影响。盆地结构转换带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断裂、不整合输导体系构成转换带内油气主要运移通道;由应力产生的小断层和微裂缝构成转换带内的隐蔽输导体系。最后,系统分析了东营凹陷盆地结构与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分布的关系。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断陷盆地,形成一套新的寻找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毛坪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的成因进行了研究。  毛坪铅锌矿区位于北东向会泽-彝良断裂带与
尽管前人对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玄武岩已经开展了大量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不同地幔源区组分的存在,但就其成因机制来说,仍然存在严重分歧。最早认为这些玄武岩的形成与地幔
东秦岭-大别钼矿带是我国最典型的斑岩或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带,对其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我国中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为此,我们选择南泥湖
本文通过对矿区进行1:1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与1:1000地质剖面测量工作,认识和总结了廖家地区出露的地层岩性组合及其沉积特征,确定了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主要控矿构造及其演化
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下,其表现的特征有所不同。面积大、危害性强的水土流失区域,容易受到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
拟建的大渡河金川水电站是大渡河干流上的重要梯级电站,是川电外送、西电东输的重要后备能源基地之一。然而,金川地区位处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东缘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