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长期随访,为降低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我院关节科2013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所有进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资料,通过患者病例资料查询、电话随访、询问科室医师等途径,查询患者感染情况,共收治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假体周围感染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20例,膝关节置换术后14例)。将该3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按1:2配比随机选取同期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明确其感染状况,对病例组患者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及病原菌培养结果等进行分析,找出发病相关可能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术前自身因素、围术期相关因素及术后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激素服用史、贫血、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中出血、围术期异体输血、术后引流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对收集数据及提取的病原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我院收治的所有PJI患者均行二期翻修手术,翻修手术包括手术期、过渡期及二次翻修期,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行门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和HSS评分系统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并评估。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BMI、术前贫血、术前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异体输血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大、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贫血、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量较大、住院时间长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4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明确检测出病原菌患者28例,培养阳性率82.4%。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9例,占67.9%。革兰氏阴性菌9例,占32.1%。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20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为65.0%,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14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为78.6%,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时20例髋关节PJI患者术前Harris评分41.2±10.5分(25-53分),14例膝关节PJI患者术前HSS评分40.5±5.1分(20-53分),显示髋膝关节功能较差。翻修手术前显示20例髋关节PJI患者术前Harris评分45.7±11.5分(36-77分),14例膝关节PJI患者术前HSS评分44.5±3.6分(42-63分),显示髋膝关节功能较之前明显改善。术后半年,20例髋关节PJI患者术前Harris评分87.7±8.5分(71-97分),14例膝关节PJI患者术前HSS评分85.5±3.8分(80-93分),显示髋膝关节功能较之前继续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再次发生骨折、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结论BMI大、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贫血、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量较大、住院时间长有可能导致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为主,二期翻修手术能明显控制PJI患者感染,提高关节功能,改善PJI患者生活质量,二期翻修手术治疗PJI,在首次手术后3个月行二期翻修手术,手术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