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呈现出平和的表象,但表象之下掩盖的美国黑人问题却更加隐蔽也更加根本,美国作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关注这些矛盾,并试图从自身寻求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莫里森就是表现美国社会黑人问题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成为继《土生子》和《隐形人》之后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本文力图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并以此透视莫里森对美国社会黑人问题的认识和探索。本文按照斯图尔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中的划分,把美国黑人列入“散居的美国非裔族群”,同时借助衣俊卿“日常生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本分析应用方面的可行性,以“文化身份”重建为立足点,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对《所罗门之歌》中体现出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追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以美国黑人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黑人问题和莫里森的切入点,因为衣食住行、家庭、闲聊、游戏等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的背后又无不标识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族群的文化特征,是认识这个族群的历史、精神、文化的途径。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和角度,本文认为《所罗门之歌》关注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生活中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探讨了美国黑人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文化身份的构建。也可以发现莫里森聚焦于美国黑人及其社会生活,力图通过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描述和思考透视美国黑人的历史、精神、文化和集体记忆,进而重新定位黑人在美国社会的位置,帮助美国黑人寻找精神和生活的安居之地。本论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托尼·莫里森的文坛地位,梳理了国内外批评界对莫里森作品尤其是对《所罗门之歌》的评论,并对《所罗门之歌》作了简要介绍,由此提出本论文的中心论题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文化及文化身份的定义,追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缺失的历史原因,并简单阐述美国黑人文学对黑人文化身份的精神探寻。第三章通过对麦肯·戴德一世,麦肯·戴德二世和吉他这三个人物的生活描述,指出美国北方不是黑人的天堂,而摒弃黑人民族文化,被白人主流文化异化的生活并不幸福,他们只能以悲剧收场。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小说主要人物奶娃在派拉特和瑟斯两位女性的指导下,借助南方寻宝的经历而获得新生,重建文化身份的成长历程,揭示出美国黑人唯有重建文化身份才能走出生活困境,寻找“诗意”的栖居地。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回顾全文,重申从文化身份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的意义,同时也指出虽然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没有找到黑白文化如何融合的最终答案,但为美国黑人问题的继续探索树立了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