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状态,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国胜利”思想。该思想不仅为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给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了新希望。而“一国胜利”论中“一国建成”思想,为处境危机的新生苏维埃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指导思想,避免了势单力薄的社会主义政权葬送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一国胜利”论的背景。“一国胜利”论是基于“卡夫丁峡谷”理论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理论这两大理论基石,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而提出的。第二部分介绍“一国胜利”论的发展。“一国胜利”论经历了形成阶段以及发展阶段两个部分。其中形成阶段包括酝酿时期、形成时期以及成熟时期三个部分,发展阶段包括十月革命之后希望以俄国革命引发世界革命时期,以及新经济政策之后逐渐倾向于“一国建成”思想时期两个部分。第三部分介绍“一国胜利”论的内容。“一国胜利”论主要分为“一国胜利”思想与“一国建成”思想两部分。“一国胜利”思想包含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优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落后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三个部分。而在新经济政策之后,列宁根据不断发展的形势,对“一国胜利”论作了进一步深化,逐渐形成“一国建成”的思想。第四部分介绍“一国胜利”论的意义。“一国胜利”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国胜利”论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是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上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激发了全世界工人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一国胜利”论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依据。然而,“一国胜利”论也不是绝对完美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