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硬化是大多数肝脏疾病共同的终末期表现,但目前对其治疗手段有限。近期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在体内、外分化成为肝细胞的潜能,输注MSCs具有减轻受损肝脏炎症反应、减少胶原沉积、促进组织塑型等功能:这些研究结果为治疗肝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实验用介入技术将新西兰白兔的MSCs超选择性移植入门静脉分支内,观察MSCs在兔病理性肝脏(肝硬化)内的存活情况,评价该移植途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观察移植MSCs对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1.25只新西兰白兔,体重3±0.5kg,经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作肝硬化新西兰白兔模型;2.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兔MSCs,BrdU标记;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y,DSA)下将3F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插至门静脉二级分支,然后注入标记成功的MSCs;4.于移植前、后做血清肝功能检测(AST、ALT、TB、DB、TP、Alb),观察移植MSCs前、后的肝功能变化;于移植后3w取兔肝脏标本,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结果:1.制作肝硬化动物模型结束后随机取实验动物肝脏标本,大体标本显示:肝脏较正常肝脏缩小,质地较硬,表面呈棕褐色;HE染色切片显示:肝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浊肿变性、片状坏死,可见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假小叶。检测血清ALT明显升高(造模前为69.14±14.78U/L,造模后为144.44±53.20U/L),与造模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6.539,p<0.05),AST(43.48±15.08U/L比44.61±8.05U/L)、TB(21.27±6.48umol/L比20.28±4.75umol/L)、DB(11.84±2.80 umol/L比11.52±2.95umol/L)、TP(68.47±3.53g/L比68.22±2.88g/L)、ALB(43.57±5.83 g/L比43.10±6.61g/L)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317、0.583、0.385、0.262、0.255,p值均大于0.05);2.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兔MSCs,传代至第3代后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MSCs形态及分布良好;免疫组化分析MSCs的BrdU标记率大于90%,可以满足移植示踪需要;3.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存活的16只动物中有13只结果为阳性,移植阳性率约为81.2%(13/16),证实移植的MSCs可以在病理性肝脏组织内存活。4.移植MSCs至病理性肝脏(肝纤维化)后,血清ALT下降(146.96±63.12 U/L比101.26±39.23 U/L),与移植MSCs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459,p<0.05),AST(44.89±7.95 U/L比42.35±16.35U/L)、TB(19.66±4.32umol/L比20.87±5.32umol/L)、DB(11.37±2.70umol/L比11.79±2.72umol/L)、TP(68.57±3.07g/L比69.13±3.38g/L)、ALB(41.93±5.95g/L比42.04±5.37g/L)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558、0.691、0.437、0.488、0.059,p值均大于0.05)。结论:超选择性门静脉分支内移植MSCs后,移植细胞可以在纤维化受体肝脏组织内存活,移植3w后MSCs存活率达81.2%;反映肝功能受损的指标(AST)较移植前有一定程度改善。此项实验研究提示:通过介入技术做超选择性门静脉分支内MSCs移植可以作为一项治疗肝硬化的新手段,但需要在提高移植细胞存活率、客观评价疗效(改善肝脏功能)等方面做进一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