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癫痫(BECT)是一种最常见的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患病率为1:1000,病因尚未查明,可能与遗传相关,患儿发作多在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中,如刚入睡或快睡醒时。脑电图可见中央区和颞区局限性放电,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放电亦可扩散至额部或枕部。目前,抗癫痫药物是治疗该病最主要的方法,多数病例单药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部分患儿须经加用其他药物后,发作才能得到控制,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药物均能发挥作用,少数病例对3种以上抗癫痫药物都不敏感,因此有必要对各种抗癫痫药物的疗效进行对比,以寻找对该类型癫痫患儿最理想的药物。BECT在癫痫治疗中会出现3种转归:1)临床症状消失,脑电图正常;2)临床症状消失,脑电图异常;3)发作未得到控制,脑电图异常。研究认为在上述3种转归中,第1种最常见,发病年龄较大,第2种次之,发病年龄偏小,第3中最少见。但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第2种转归更普遍,且多数患儿服用抗癫痫药物至少2年,甚至长达5年后,复查脑电图仍然异常,这些患儿经添加其他抗癫痫药物或增加原有的抗癫痫药物剂量1个月后再次复查脑电图时,发现脑电图中痫样放电较以前有明显好转。控制良好的BECT患儿复查脑电图的结果是否与其所服用的抗癫痫药物的种类或者剂量有关,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报道。目的探讨BECT患儿的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对BECT患儿治疗前后的脑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其与药物剂量及药物的种类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新诊断的BECT患儿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观察,填写癫痫患者登记表,对他们的发作形式、用药情况、家族史、既往史、热惊史、新生儿期病史及CT或MRI检查结果等重点记录。对其脑电图表现和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2例BECT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8±4.47(1-15岁),男女之比为2.2:1。研究组中,有36例为具有明确病因的症状性癫痫,106例为特发性癫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说明症状性癫痫和隐源性癫痫患者年龄存在差别(P=0.01<0.05),且症状性癫痫发病年龄较特发性癫痫早。2、在BECT的病因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家族史(17.2%),热惊史(12.7%)和出生时窒息史(9.2%)。3、142例病人中,有31例合并影像学异常表现的BECT患儿,其中5例为结节性硬化,可能与中央颞区放电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剩余26例病变部位与中央颞区放电无明显联系。31例患者接受抗癫痫治疗后,有20例得到完全控制,提示这些颅内病变可能与BECT仅仅存在并存关系,对BECT的病程影响较小。4、142例患儿以往均未用过抗癫痫药物,共有97(68.3%)例患者在服用第一种抗癫痫药物后,发作即得到控制,其中丙戊酸类(VPA)44例,托吡酯(TPM)4例,奥卡西平(OXC)43例,拉莫三嗪(LTG)6例,采用卡方检验,X2=14.277,P<0.05发现OXC的首药发作控制率优于VPA,而与LTG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5、142例患者中单药治疗者114例,多药治疗者28例,其中VPA+LTG8例,7例得到完全控制。两组病人的发病年龄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P<O.005;提示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年龄存在明显差异。单药治疗组19例合并颅内结构性异常,多药治疗组12例合并颅内结构性异常;两组比较Z2=9.036,P=O.003,提示单药组及多药组合并颅内结构性异常存在显著性差异。6、在142例BECT患儿中,42例(18例服用VPA,21例服用OXC,3例服用LTG)发作得到完全控制的患者治疗前后均接受24小时视频脑电监测,对VPA、OXC、LTG的药物剂量及患儿复查脑电图结果正常与否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VPA及OXC药物剂量对脑电图结果正常与否无明显影响(二者P值均大于0.05),LTG样本例数虽然较少,但仍从侧面反映了脑电图的结果是否正常与LTG的药物剂量无关。再对服用VPA后复查脑电图正常率与服用OXC复查脑电图正常率进行对比,X2=7.392,P=0.007<0.05,提示服用VPA对脑电图的改善情况优于OXC。结论1、BECT患儿具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外显,2、BECT的病因主要为热惊史和出生时窒息史,且与家族史有一定的相关性,3、OXC的首药发作控制率优于VPA,4、单药治疗组和多药治疗组患者的年龄存在差异,多药治疗组患者年龄偏小。对于合并颅内结构性异常的患者,一般需要多药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多药治疗中,VPA+LTG可获得较好疗效,5、药物剂量对脑电图结果无明显影响,VPA对脑电图的改善情况优于O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