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e L.)属于豆科(Leguminosae)羊蹄甲属(Bauhinia)落叶乔木。洋紫荆的根、茎皮、叶和花有着悠远的民间药用历史,茎皮可以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和急性肠胃炎,花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消炎等功效,在民间花也常作为菜肴食用,但如果大量使用尚需科学依据。为了科学证明洋紫荆花的可食性,有必要进行其急性毒性、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为洋紫荆花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对洋紫荆花的提取物开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通过毒性反应观察、体液检查、病理检查等方法对洋紫荆花的可食用性进行评估;通过凯氏定氮法、重量法、索氏提取法等方法对洋紫荆花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粉色洋紫荆花经甲醇提取后再用石油醚进行萃取,将萃取后水溶性部分再经Diaion HP20SS、Toyopearl HW-40F等材料反复层析以及使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用~1H-NMR、13C-NMR等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及文献对照进行结构鉴定与解析。结果:(1)通过分析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灌胃后小鼠的行为无异常叫声、无躁动不安,对刺激反应无烦躁易怒或抑制状态等异常表现,有变化的是小鼠的眼口鼻颜色变深,竖毛;三种洋紫荆花灌胃后小鼠的LD50值分别为白色花30.24g/kg,粉色花30.34 g/kg,红色花33.79 g/kg;通过体液检查发现,药物组小鼠的血常规及尿常规皆与正常小鼠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心脏切片及肝切片也可以看出药物组小鼠的心与肝脏未发生病变,与正常小鼠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洋紫荆花没有急性毒性,具有一定的可食用性,此研究结果为洋紫荆花的可食用性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通过对洋紫荆花的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可知,洋紫荆花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含有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与人们认为理想的参考蛋白质的蛋清中必需氨基酸含量(40%)接近,除此之外还富含多种矿质元素,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及维生素含量,且通过对三种洋紫荆花营养成分检测对比,发现这三种洋紫荆花成分并没有较大差异。(3)从粉色洋紫荆花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化合物22个,分别为新化合物洋紫荆M(1)、邻苯二酚(2)、原儿茶酸(3)、对羟基苯甲酸(4)、2,5-二羟基苯乙酸甲酯(5)、反-对香豆酸(6)、顺-对香豆酸(7)、咖啡酸(8)、咖啡酸乙酯(9)、阿魏酸(10)、愈创木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1)、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2)、(E)-2,3-dihydroxycyclopentyl-3-(3′,4′-dihydroxyphenyl)acrylate(13)、绿原酸(14)、异荭草苷(15)、kaempferol 3-O-β-glucopyranosyl(1→2)[α-rhamnopyra nosyl(1→6)]-β-glucopyranoside(16)、L-色氨酸(17)、p-hydroxybenzoyl-β-D-glucopyranoside(18)、咖啡酸甲酯(19)、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20)、山奈酚-3-O-β-芸香苷(21)、山奈酚-5-O-[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2)。结论: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洋紫荆花具有可食,且含量有17种氨基酸、多种矿质元素及较高含量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粉洋紫荆花主要含黄酮类、多酚类成分,除化合物2-5及14以外,其余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洋紫荆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研究为洋紫荆花的可食物性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