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人类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溃疡的重要原因,与胃癌和胃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也极度相关。目前人类对其生物学特点、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关系等方面均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对Hp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Hp较其它细菌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提示该菌面对复杂的定居环境,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独特的适应性机制。大量研究发现,Hp在各种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可发生形态变异,由螺旋体转变为球形体。Hp作为一种专性微需氧菌,在有氧胁迫下更容易发生适应性变异,转变为一种有活力但不能培养成活(viable but noculturable stage,VNC)的Hp球形变异体,其在Hp感染的传播途径及其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复发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Hp在有氧胁迫下发生适应性球形变异的变异特征及其变异本质,解析Hp的适应性调节元件,将为揭示Hp可能的传播途径、阐明Hp的适应性变异机制,以及创新性地开展基因工程改造Hp菌株耐氧培养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Hp菌26695株和J99株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为后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条件。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者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继在Hp的遗传变异、生理、免疫靶点筛选及毒力因子确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在有氧胁迫下Hp发生适应性球形变异方面却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选择Hp临床分离株,采用高氧浓度的培养条件,有氧胁迫Hp发生球形变异,建立稳定的球形体模型,进而对Hp球形体的超微结构、菌体代谢、酶活特性、毒力因子mRNA水平表达差异、体内外回复定植力等变异特征进行实验研究。同时,采用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核心技术———双向电泳,对适应性变异前后的Hp螺旋体和球形体进行全菌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分析,再通过MALDI-TOF质谱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初步鉴定分析,最后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差异蛋白相关基因的Hp高表达菌株,验证该基因在有氧胁迫条件下对Hp氧耐受性的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