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宝黛形象对比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awei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通过回译王际真与麦克休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重新认识和领略了《红楼梦》这一中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尝试突破以往学术研究侧重《红楼梦》全译本的对比分析,从流传度较广的两部英文节译本出发,基于原著对比分析这两部小说中宝黛人物形象的构建。在重写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尝试从文化翻译观来探讨宝黛人物形象的构建,从肖像、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例证,在充分理解原作思想的基础上,分别对比两个节译本中的宝黛人物形象,并分析两位译者如何对各个方面加以甄词酌句最终成文,进一步推测两位译者在怎样的翻译制约机制下对原文人物形象进行缩节整合。基于对原著的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阐述,本文重点关注宝黛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段和策略,为重写理论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运用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从而折射出译者的价值观念,掌控文本语言,同时构建并维系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王际真在对宝黛形象进行翻译时,尽可能的保留并传达出中国小说人物语言特点,但是由于受到意识形态、出版商等社会文化因素的限制,王际真译本并没有将原著中物质及精神文化一一译出,而是仅仅将宝黛爱情主线及其相关分支节译成文。译文语言简洁明了,基本还原了小说原著中的人物形象。(2)作为库恩《红楼梦》德文译本的转译,麦克休译本并没有对原著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而且除受到当时意识形态、赞助商及主流诗学的影响外,还或多或少存在转移过程中的“二次翻译”带来的译文语言的佶屈聱牙。多重因素作用下,麦译本中的宝黛人物形象虽然基本上延续了原著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不乏人物语言的夸张及人物性格的扭曲。
其他文献
在建筑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要接触许多被称为"古建筑"、"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和"传统建筑"等等的实物。然而这些不同名称的建筑具备不同的建筑特征,而对待这些不同名称的
毛泽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者和发扬者,毛泽东同志在对马克思列主义实践和发扬的过程当中,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与阶级的特殊关系的论述中关于腐败根源的思想,这为
原有的税收征管考核体系,由于考核目标不清晰、考核指标不够全面准确、考核机制不规范、重结果管理轻过程探索、考核结果应用不合理等原因,滞后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发展。当前,
<正> 《南齐书》卷58《东南夷传》记高丽、百济事,本传今残缺。据中华书局标点本较勘记(五),自《高丽传》"建武三年"下至《百济传》载百济王牟大上表,其间缺脱一页,遂致不能
从社会契约理论看,税收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一种责权利契约。国家以税收形式从公民处获得收入,然后根据受益原则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但是,税法的复杂性、信息不对称、个人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验效应和学习效应的积聚使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市民阶层的规模急剧扩张,市民民主自治意识的觉醒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导致现有的基层
<正>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语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优美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
本文探讨了浙江省内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过对1949年前后历史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1949年后浙江省各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明显且表现了很强的延续性。本文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