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之前同质性很强的村民,农转非之后却被贴上了“懒人”和“富人”这样截然不同的标签,这种分化与变迁是如何产生的?在这里我不想讨论城市化前后这个社区的客观层面上的阶层分化,我感兴趣的是原村民的社会认同在不同村民群体间的分化,这是有关地方性社会中不同群体间的丰观心态或社会心理的分化与变迁。而认同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认同这一概念可以反映人们主观心态的现状和变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反映宏观与微观、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认同可以分为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仅可以横向的考察不同群体的认同分化,而且可以纵向的考察原村民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变迁。
本研究的背景是城市化、村落的变迁与终结以及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多是宏观的实证丰义的研究,微观层面的对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的研究是一个空缺,少数这方面的微观研究也缺乏历史的视角,很少涉及城市化群体社会心理的变迁。本研究作为一个个案研究从微观层面入手对群体的认同分化与变迁进行研究,进而把地方性社区中城市化群体的微观瓦动与历史文化变迁联系起来,试图在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性社会心理层面的认同研究中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连接,是对城市化群体丰观心态研究的一个新的尝试。而本研究所用的建构主义与话语分析的范式以及解释性的角度都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突破,试图发现这个地方性社会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认同分化与变迁,从而进一步揭示这种分化与变迁的内在机制就在于地方性主流话语的建构。我国社会学领域已有的对城市化过程中的认同研究多为实证丰义的量化研究,很少有以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的质性研究,而认同概念更多地涉及到个人和群体的丰观的心理的层面,质性研究可以有效地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另外,本研究所在社区通过商业开发、农转非的城市化方式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本研究的发现也对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