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沉积学中的各种方法来研究历史时期甚至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探讨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发生的过程这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沉积学研究主要倾向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气候替代指标进行实验分析而探索古环境信息,尤其是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信息。黄土-古土壤、古洪水沉积物等等都记录着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因而学者们利用这些信息来研究气候变化。在汉江和黄河流域,这些信息载体更是相当丰富,因此也成为研究的焦点。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中寻找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发生的遗迹。史前的各种气候资料记载比较少,尤其是万年尺度的气候水文记录更是很难获得,但中国五千年来的各种历史记载和古文字记载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加上大量民间流传下来的历史传说和考古资料都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从中挖掘古气候水文事件这种方法也是很有意义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研究历史记载气象灾害的成果也越来越多。然而,将沉积学研究成果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相对比来探讨气候变化的研究却涉及甚少。无论是沉积学研究还是历史资料记载都有其局限性,将二者进行对比就可以更深层次的研究历史时期以来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为以后的气候变化研究、灾害预防等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是在前人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部分研究结论,充分利用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与之对比分析,从当时的气候背景信息、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探讨发生在当时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并且将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对比,沉积学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记载相对比来寻找异同点以及原因所在。因史前的历史文献记载甚少,而沉积学研究范围涉及较广,因此本文主要对比距今4000年以来的对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沉积学研究和历史资料记载,这样可以确保资料的充分和研究分析的深入。通过对比和综合分析,获得以下主要几点认识:1.夏禹时代(4200~4000a B.P.),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无论是沉积学研究结果还是历史文献记载,都证实发生过洪水事件,这与当时全球性降温相对应。当时中国气候相对寒冷,夏季风减弱,导致季风雨带北撤,我国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明显,雨量多集中在夏季,极易导致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冷期气候变率大,暴雨等极端事件发生频次高。文献记载中,汉江上游的洪水灾害记录很少,但沉积学研究成果却体现出来,这可能是由于记载不全所致,全球性的气候突变影响面积广,因此汉江上游也是受灾严重区域之一。而黄河中游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冬春两季长时期干燥,大风很容易刮起干燥的沙土形成扬尘天气,常发生旱灾,夏秋两季雨水充沛,又多出现水涝。商—西周时代(3200-2800a B.P.),这一阶段的气候突变最为明显。商末周初3.1~2.8KaBP气候突变与周克商及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的衰落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无论是沉积学研究还是考古学证实,都证明当时的气候发生了多次由暖到冷的转变,且古洪水沉积研究发现在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都有水灾发生。历史资料记载中两区域旱灾和暴雨洪涝等等其它灾害的出现也都较多,但旱灾次数高于水灾,且黄河中游干旱程度高于汉江上游。在这个时期发生在全国的水灾是5次,而旱灾是16次。这主要是由于受全球变化影响,东亚季风格局发生突变,西北季风势力的增加使得黄河中游以干旱为主。而汉江上游因处在秦岭山地,气候相对湿润,因此干旱程度不及黄河中游。东汉时期(1800~1700a B.P.)的沉积学研究只在汉江上游找到了古洪水沉积物,而在黄河中游还未发现,在历史文献记载中也只有汉江上游的暴雨洪水记录。而干旱灾害的历史文献记载中黄河中游和汉江上游都有发生。历史文献记载的黄河因水量过大而多次改道,而在汉江上游干旱和洪水等灾害并发的典籍记载也很丰富,刚好与沉积学研究成果相对应。这是因为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灾害群发期,尤其是东汉,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发生的次数都比西汉高,两汉时期的气候变化存在波动,这是导致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而在黄河中游还未找到古洪水沉积物,这可能跟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有关,两汉时期黄河中游为都城所在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对于黄土剖面的破坏也较严重,有可能造成古洪水沉积物的破坏而未保存下来。明清时期(1368~1911年)由于距今时间短,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的的灾害记载都比较详细,但由于所在地层浅,距今时间短,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沉积层保留情况差,因此该时期的沉积学研究比较少,但是可以通过该时期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对比应用于前几个研究阶段,根据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寻找气候变化特征。2.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沉积学对于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的环境替代指标提取研究所得结论与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一致。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汉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气候变化背景引起,黄河中游陕西段处在秦岭以北,而汉江上游处在秦岭以南,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也是不同的,灾害发生的时间必然存在差异。(2)历史文献记载的不全。历史文献记载是有缺失的,越是早期的时代,资料记载越少,缺失越多;社会繁荣稳定时期记载详细些,而战乱、灾荒多的年代,历史文献记载也会相对缺失;其次,黄河中游是很多朝代的都城所在,它的都城地位也会导致文献记载的相对全面和详细。(3)沉积学上的大的古洪水滞留沉积层,与历史文献记载难以一一对应。原因:①光释光测年结果存在的误差范围,根据地层层序对比和考古层对比不可能对应到某一次具体的时间,只能是对应某一时间段。②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大的洪灾,在沉积地层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事件。大洪水沉积物常在河道平缓、弯曲度较大的河漫滩或心滩处产生,且刚好有较大的泥石流,崩塌等其他沉积覆盖其上,才不会被冲刷或侵蚀破坏掉,或由于受到其他外界影响而难以保存,所以大洪水事件形成滞流沉积层并能完好保存下来的机率并不大,具有一定的偶然性。3.沉积学和历史文献记录的气候水文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发生在气候由暖变冷或者由冷变暖的波动时期,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冷暖变换时期通常是异常气候事件出现的诱因。本文研究中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发的几个时期:夏禹时代(4200~4000a B.P.)、商—西周时代(3200~2800a B.P.)、东汉末年(1800~1700a B.P.),各种灾害也都因为气候的改变而更为频繁,只是不同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例如西周时期全球气候以干旱为主,但水灾也频繁出现。无论是历史文献记载还是现代沉积学研究结果都表明,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都出现在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