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肠杆菌科细菌是社区获得性感染和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及不合理使用促进了耐药株的迅速扩散。目前,临床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十分普遍,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直接后果是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缩短新药的应用与研发周期、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和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广谱抗菌活性,尤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良好活性。尽管近年来对碳青霉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已经出现,但是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较少见。本研究主要探讨临床收集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粘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机制。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收集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1.收集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菌株,用琼脂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2.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性一致序列-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和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分子流行病学机制。3.用等电聚焦电泳(isoelectric focusing IEF)、三维酶抑制试验和EDTA-Na2协同试验分析水解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酶的性质。4.对耐药菌株进行特异性PCR扩增、DNA测序和DNA杂交等技术检测介导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基因型。5.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进行转化试验,用接合试验检测耐药质粒的可传递性,并用质粒消除试验消除转化子的耐药性等一系列方法研究耐药性的传播机制。6.在提取耐药菌株外膜蛋白的基础上,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SDS-PAGE)分析耐药株外膜蛋白的改变情况。结果1.对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对所检测的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联合酶抑制剂类药物)广泛耐药,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不定。2.PFGE和ERIC-PCR研究显示所分离的泛耐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粘质沙雷菌分别属于多个流行克隆型。3.IEF、三维酶抑制试验和EDTA-Na2协同试验分析显示分离菌株均产生pI 6.7分解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水解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不明显。4.PCR扩增、DNA测序和DNA杂交试验证实被检测的3种肠杆菌科细菌均携带编码碳青霉烯水解酶的KPC-2型基因。5.肺炎克雷伯菌质粒DNA杂交试验、大肠埃希菌质粒转化试验证实KPC-2基因定位于相对分子量约为56kb的质粒上。对粘质沙雷菌的接合试验成功的将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传递给受体菌,证实该耐药性具有可传递性。6.对泛耐型大肠埃希菌、粘质沙雷菌以及相应的碳青霉烯敏感株进行的外膜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泛耐型大肠埃希菌和粘质沙雷菌株多发生外膜蛋白的改变。结论由KPC-2基因所编码碳青霉烯酶是引起我院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粘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合并膜孔蛋白的改变可能进一步增强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水平。垂直传播以及通过质粒水平传递可能是泛耐菌株在本院流行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