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5候选基因的研究以及microRNA测序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d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属于双子叶植物。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Stal)是一种水稻专食性昆虫,通过口针鞘吸食韧皮部汁液,来获取营养。褐飞虱的取食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水稻的生长,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对于褐飞虱的防治,最经济环保的方法是选育褐飞虱抗性水稻品种。从1969年第一个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被发掘开始,到现在已有三十多个抗性基因被鉴定出来,这些基因主要来自于栽培稻(如Mudgo,ASD7,Rathu Heenati)和野生稻(如Oryza officinalis,Oryza minuta,Oryza latifolia)。本文研究的对象为BPH15。BPH15来源于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位于4号染色体的短臂,抗虫鉴定表明其对褐飞虱具有很强的抗性。类受体激酶LecRK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它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胞外lectin结构域,跨膜结构域以及胞内激酶结构域。有文献报道它参与了植物的发育调节,激素信号途径响应以及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等过程。本文通过反向遗传学对LecRK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它的抗性机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亚细胞定位实验证实,LecRK是一个膜定位蛋白。通过对虫取食的感性水稻kasalath进行定量PCR实验发现,LecRK能够受到褐飞虱取食的诱导表达。同时PTI标志基因也会对褐飞虱的取食产生应答。接着我们构建了 LecRK超量表达和抑制表达的载体并别转入感性水稻品种Kasalath,获得超量和抑制表达的纯合T2代植株后对其进行抗虫和抗病实验。通过宿主选择性实验显示,褐飞虱更倾向于选择LecRK抑制表达植株,其次是野生型植株,最后是LLecRK过量表达植株,说明了 LecRK转基因植株对褐飞虱具有趋避性。在虫增重和蜜露量实验中,LecRK抑制表达植株上的褐飞虱虫增重和蜜露量最多,相较于野生型植株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LecRK过量表达植株上的虫增重量和蜜露量则和野生型植株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了Lec K抑制表达植株对褐飞虱的抗性最弱,LecRK过量表达植株最强,即LecRK正调控了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褐飞虱死亡率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LecRK过量表达植株还是抑制表达植株上的褐飞虱死亡率和野生型植株相比都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这表明LecRK基因并不会对褐飞虱产生致死性。利用剪叶法观察LecRK转基因植株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结果显示LecRK抑制表达植株相较于野生型植株感病性增强,而LecRK过量表达植株相较于野生型植株表现出对白叶枯病菌抗病性增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LecRK同时参与抗虫和抗病反应。我们推测LecRK可能激活了水稻的PTI反应,虽然介导的抗性没有ETI那么强烈,但是可能是一个广谱抗性,参与了抗虫和抗病反应。2.表达LecRK的水稻原生质在受到褐飞虱和几丁质粉末处理后,LecRK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未处理组都有所上升。同时,处理组的PTI标志基因的表达量高于未处理组。这个结果说明了无论是褐飞虱处理还是几丁质处理都能够诱发PTI标志基因上调表达,而表达LecRK的水稻原生质在受到褐飞虱和几丁质处理后,PTI标志基因的表达量上调的更多。LecRK抑制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制备的原生质体,在受到几丁质处理后,都能显示出氧爆发,而前者的氧爆发强度低于后者,说明在LecRK的表达量受到抑制时,由几丁质诱发的氧爆发也受到了抑制。3.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我们使用LecRK的胞外结构域筛选褐飞虱文库,期望得到可能的褐飞虱体内的PAMP分子。经过两轮筛选,我们获得了 79个候选的互作蛋白,从中我们选取了 6个候选蛋白进行了后续验证和研究。我们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以及CoIP实验,证实了这6个候选蛋白和LecRK的胞外结构域以及全长都能够互作。在水稻原生质体中共表达这些候选蛋白,并没有影响LecRK的蛋白表达量,说明LecRK的表达不受候选蛋白的调控。利用phos-tag实验方法,发现这些候选蛋白也不会影响LecRK的磷酸化状态。4.在RH材料中发现的BPH3基因与本实验室在B5材料中发现的三个LecRK序列相同。为了探索B5中这三个LecRK与本文所研究的LecRK的关系,我们从B5的cDNA中扩增得到这三个LecRK序列并进行互作验证,发现这三个蛋白本身是能够相互作用的,而且三个蛋白之间两两都相互作用。也就是说LecRK1,LecRK2和LecRK3这三个蛋白自己可以形成二聚体,而且两两之间还可以形成多聚体。我们通过CoIP实验发现这四个LecRK可以直接和几丁质相互作用结合,所以我们推测这四个LecRK可能单独或者共同行使了 PRR分子的功能,可以识别几丁质,激发下游信号途径。5.MicroRN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体内的小分子RNA,虽然它的数目不多但是却有着很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我们从microRNA的角度分析了BPH1 的抗虫机理。找出了一些可能参与褐飞虱抗性应答的microRNA,它们可能参与了激素的调节,抗性反应以及信号转导。同时也分析了一些在抗性材料中可能起着关键抗性调控作用的microRNA,并对它的靶基因进行了预测和鉴定。
其他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最终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患者死于此类病因。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反应则与巨噬细胞浸润、泡沫化和凋亡的全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对于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Cezanne(又称为OTUD7B)是属于OTU超家族,A20亚家族的去泛素化酶。作为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蛋白,Cezanne可以抑制NF-κB的激活和TNF受体信号介导的促炎转录。他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可以特异性结合K11泛素链的去泛素化酶,可以调控细胞内包括天然免疫反应、细胞生存和肿瘤发生在内的多种信号通路。研究证明,当TNF受体(TNFR)被激活后,会在TNFR上形成一个复合体,此时Ceza
随着互联网软件数量快速增长,大量相似功能的Web服务随之产生,由于越来越多缺少专业知识的新用户加入,使得服务发现工作变得越发困难。因此,一种新型的服务聚类与推荐算法以及领域知识发现方法的提出,显得十分重要。与传统服务推荐方法系统一样,首先要丰富用户对相关服务的应用领域知识,以增加用户输入的查询辅助词汇,同时解决冷启动的问题。用户了解服务的领域知识(本文中领域知识是指领域专家归纳的服务共性知识。),
气单胞菌(Aeromonas)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该属的不少菌株都被报道具有黑色素形成能力。大量研究发现黑色素是致病菌的毒力因子之一,但气单胞菌的黑色素代谢基因及作用机理却鲜见报道。中间气单胞菌(A.media)WS菌株是实验室前期自武汉东湖分离得到的一株高产黑色素菌株。前期工作发现,在该菌的培养液上清中可检测到L-多巴(L-DOPA)的存在,暗示其可通过酪氨酸酶途径合成多巴黑色素;但奇怪的是
哺乳动物雌性生殖研究领域传统观念认为,哺乳动物如小鼠和人类在出生时或者出生数天内卵巢中卵细胞的数目便确定了,卵巢中卵细胞无更新能力,不断出现的卵泡发生过程最终导致卵细胞的耗尽。本研究通过多次贴壁法从出生后雌性卵巢中分离出雌性生殖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成功发现生殖细胞旺盛分裂现象。证明了在ICR小鼠品系中,出生后小鼠卵巢中仍然存在着能旺盛分裂的雌性生殖干细胞。通过对培养体系中有丝分裂的统计分析,发现不
多磷酸肌醇激酶是磷酸肌醇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分之一,它通过催化底物Ins(1,4,5)P3生成Ins(1,4,5,6)P4和Ins(1,3,4,5,6)P5。植物中的多磷酸肌醇激酶是酵母IPK2以及哺乳动物中IPMK的同源蛋白,酵母中IPK2能参与稳定精氨酸代谢途径中的转录复合物Mcm1-ArgR,在动物中IPMK除了能参与多种转录调控复合物的组成以外还具有介导组蛋白修饰的功能。拟南芥中的多磷酸肌醇
介绍了医院流通物品、医用物流传输系统,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建设项目为例,基于医院基本概况、流通物品预测分析、选型要点,构建了以轨道物流传输系统为主,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自动导引车物流传输系统协同,垃圾被服传输系统相结合的综合物流传输系统,文章旨在为当今现代大型医院物流传输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背景和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属于人类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增80万左右的胃癌患者,每年约有75万人死于胃癌。胃癌在我国80年位居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呈下降趋势,2013仍位居我国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二位,死亡率居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第3位。关于胃癌的病因学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结果均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其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多种因素联合作用
地面VLF人工源产生的信号可以在地球和电离层底边界不停的来回反射,以波导的方式向远处传播,但是由于电离层并不是理想导体,其中有一部分电波能量能够渗透进入电离层,并倾向于沿着地球磁力线形成的哨声导管以很小的损耗继续向磁层传播。地面VLF辐射渗透进电离层和磁层传播的研究意义在于:首先不仅有助于理解和发现电离层中的新效应和新现象,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磁层-电离层-大气层耦合的物理过程的理解,推动空间天气的预
曾经的渔业养殖历史与周边地块的持续开发,对鉴洋湖的生态资源造成了强烈冲击,使场地面临着自然肌理受损、水质污染、水生环境恶化、鹭鸟栖息地流失等问题。为使鉴洋湖的水质重归清澈,再现鹭飞鸟鸣的繁闹景象,项目团队借助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废弃圩田湿地进行改造,打造了占地16hm2的鉴洋湖湿地公园首启区。项目以"保留–打破–整合"为设计理念,建立起包含林–塘–田–湖–岛的复合生态系统,在有限的场地内引入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