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沿江湿地信息提取与景观变化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湿地大面积减少、功能和效益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和湿地功能的发挥,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 沿江湿地是南京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京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功能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以“长江南京段湿地保护总体规划”为项目支撑,利用3s技术手段对1986年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进行了监督分类并提取湿地信息,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了景观格局指标对南京沿江湿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湿地的科学规划、保护与管理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湿地信息提取。通过一系列的遥感影像预处理操作,包括辐射校正,几何精校正和影像切割等,比较了不同TM影像波段间的最佳组合,选择了5,4,3波段组合为最佳波段组合。在建立研究区湿地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湿地特征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采用最大似然法的监督分类实现了湿地信息提取。1986年和2000年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78.66%和83.20%。 (2)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利用两期专题图,在FRAGSTATS软件支持下,选取了共12种景观斑块类型指标和景观水平指标,计算分析了南京沿江湿地的景观动态变化特点。结果显示15年间南京沿江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景观空间格局及不同景观类型之间变化明显。湿地类型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非湿地类型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水田占总面积的比例由41.3%下降到28.83%。桥梁堤坝、城镇用地面积增长迅速。景观总体斑块数目明显增多,密度上升,分形维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整体景观多样性增强、均匀度指数上升、破碎化趋势明显。 (3)通过面积转移矩阵,获取了各湿地类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资源在1986年到2000年间变化显著,主要集中在沼泽、水田等湿地类型向桥梁堤坝、城镇用地等非湿地类型的转移。湿地面积的萎缩与城镇面积的扩展呈反比关系,水田在湿地转化中贡献最高。引起湿地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有人口增长、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等。
其他文献
民营水土保持是当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出现的一种新模式,是水土保持走向市场的重要标志。对民营水土保持发展驱动力和效益进行研究是水土保持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水土保持产业
本文利用新疆54个气象台站1961-2004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对极端温度值、极端降水指数、极端气温/降水事件的频数和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通
乌裕尔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经过人类上百年的开垦,该地区土壤资源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其土壤侵蚀程度明显严重于其它地区,对该地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集聚与分散的关系,是区域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根
及时、准确地获取自然保护区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信息并进行综合性评价,不仅可以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数据,还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快速评价并掌握其变化趋
全球化使传统国家边界的屏蔽作用不断弱化,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对于发展中地区而言,区域整合更大程度上是城市化区域的整合。而现代城市是一种包含着政治、经济、文
A 10-bit ratio-independent switch-capacitor(SC) cyclic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 with offset cancelingforaCMOSimagesensorispresented.TheproposedADCcomple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游梓翔用A、B、C、D四个等级对新闻进行分级:其中D类新闻—知情者的“告知”和记者的“挖掘”相结合的挖掘类(Dug)新闻,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最
干旱地区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会破坏原生稳定地表,产生大量的弃土,成为产生风蚀的沙源,在大风作用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掌握弃土场周围风蚀特点,为其风蚀防治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帮扶体系,但基于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