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混合菌群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u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在石油勘探、开发、运输及炼制过程中,石油会对油田附近的土壤及农用耕地等造成严重的污染。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技术中,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可靠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以其效果好、操作简单、费用低、石油烃降解过程迅速、无二次污染等特点,逐渐成为石油污染土壤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论文以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为石油烃降解菌菌源,分别以无机盐、布氏哈斯培养基为初筛培养基,利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复筛培养基,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石油烃降解菌。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了菌株对不同烃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及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质;根据菌株对烃类的降解能力构建混合菌体系,将构建的混合菌投加到油污土壤中进行修复实验研究。通过测定不同修复时期油污土壤中石油烃残留量及石油烃降解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土壤碳氮磷比变化以及石油烃不同组分变化,对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2种不同油污土壤中共筛选出17株石油降解菌,筛选出的细菌中,除1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外,其余均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细菌分属于人苍白杆菌、绿脓杆菌、梭形芽胞杆菌、假单胞菌、纺锤芽孢杆菌、不动杆菌、无色产碱杆菌。17株菌中,绿脓杆菌SQ-2对石油烃降解效果最好,在水相中经过14d的降解,对石油烃的降解率为73.82%。当以绿脓杆菌SQ-2菌作为主要降解菌,与假单胞杆菌SQ-4和真菌SQ-Z2共同构建混合菌群;以及以无色产碱杆菌T2作为主要降解菌,与2株假单胞杆菌T3、SQ-4共同构建混合菌群时,对石油烃降解效果较好,对水相石油烃7d的降解率可以分别达到53.46%和45.67%。利用不同的处理方案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的油污土壤相比,连续补充碳氮磷营养进行生物刺激和投加混合菌群进行生物强化均可对土壤中的石油烃起到降解作用。而连续补充氮磷营养液进行生物刺激的修复效果最好。因此土壤C/N/P比是影响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因素。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菌的测定结果表明,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作用可以使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菌和烷烃降解菌的数量增多,而且降解菌数量与石油烃降解率呈显著相关。修复过程中碳数为C13-C30的饱和烃含量降低,其中含碳数C13的饱和烃可全部去除,含碳数C14-C16的饱和烃的去除率较高,对于碳数高于17的饱和烃去除率相对较低。向修复延滞期土壤中添加C6H12O6和3%H2O2,均可促进延滞期土壤石油烃残留的进一步降解。其中添加C6H12O6共代谢基质对石油烃残留的去除率达74.91%,优于添加3%H2O2对石油烃化合物的氧化去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 miR-200a 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36例肝癌患者和21例健康人血清标本中miR-200a的表达情况,分析血清miR-200a的
伴随高职院校的发展,校园网络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功能单一的校园网络到今天向智慧型网络转型。这使得高职院校的网络技术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纷纷开发机房收费系统。机房收费系
把新颖的信息技术,整合到体育运动类内含的理论课之中,可以延展理论授课的真实内涵,同时,拓展现有的授课手段,带动同学去摸索新颖的学习路径。融汇信息属性的技术与现存的院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移动时代、云时代等多元时代,在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文章以现代网络技术云计算理论为依据,对俄语移动学习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构想,着重提出加
在高职院校推广现代学徒制的大背景下,剖析'7S'管理在现代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从内涵到推行的方式探索基于7S管理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并针对在推行基于7S
本论文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烟草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总体水平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粉尘防爆安全等级。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时,最重要的是评
<正>~~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Oct-4、β-catenin表达情况及其对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Oct-4。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并分
数据采集指将模拟信号采集,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再由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显示和输出的过程。数据采集系统的(DAS)是模拟量与数字量之间的转换接口,在自动测试、通信、信号处
肝细胞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1],是慢性肝病的最严重并发症.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病例约55万,占人类恶性肿瘤的5%,是癌症相关的第三大死亡因素.从地域分布来看,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