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西方哲学和文论已经开始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研究的转向,同时翻译研究也以翻译的文化转向为契机开始了由主体性研究转向主体间性研究;但是主体间性决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体现主体性的另一全新视角。“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即主体和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特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和共在关系,它研究的是一个主体(或意识)是怎样与另一个主体(或意识)相互作用的。主体间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演变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次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哲学提出,在认识论主体间性,并在后期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得到发展和深化,即本体论主体间性,最后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0世纪中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转向以多元取向为特征,促使翻译的主体性研究向更广更深的层次上发展,之后引发了关于主体间性的思考与讨论。国内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首先是从翻译主体问题的研究开始的。关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曾引发过翻译界热烈的探讨。在翻译研究的背景下,主体间性主要是指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读者、译者与赞助者以及译者与赞助人之间的对话关系。主体间性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开阔了研究者们除主体和主体性以外的另一条研究思路。
本文选取明代洪应明先生所著的《菜根谭》为分析文本,《菜根谭》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一本语录体著作。《菜根谭》问世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很快被传至日本。全书充满了隽永的哲理,通过作者洪应明深入的剖析及归纳,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社会人生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本质。其深邃的认识及理解以浅显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了在读者的面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在文学领域甚至是商业领域引发了一股不可抵挡的《菜根谭》热潮。
本论文旨在探寻Paul White和蒋坚松的《菜根谭》译本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深入剖析译者主体间性产生的条件及过程,对主体间性现象的存在及形成有更深刻的领悟。通过分析,更清楚地表明了翻译过程是主体间的交流过程,每个主体都不容忽视。文章以译者的主体间性为理论基础,以《菜根谭》英译本为研究材料,从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译者与赞助人等方面对两不同英译本中主体间性的不同凸显形式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阐明译者的中心枢纽地位是建立在践行主体间性之上的。但由于不同的前理解、视域等的影响,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受到自我人生阅历、价值观、信仰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干扰,其任一译本都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作者的视域,这也是在主体间性理论下同一作品不同译本各具其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