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索拉非尼作为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药,其所含毒副作用较为强烈。因此,寻找新型的治疗肝癌的靶向药物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在二十世纪早期,我国学者即发掘出斑蝥素(Cantharidin,CTD)类药物,并发现其对不同肿瘤具有不同的抗癌效果,尤其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大的杀伤作用。然而在临床应用中CTD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使得此类药物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研究CTD毒性对于解决其在临床应用的毒副作用问题至关重要。经笔者文献检索发现,学界对于CTD毒性的认识仍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相关研究为主,其主要毒性靶向器官仍不明确,毒性机制仍不清晰。故对于斑蝥素的急性毒性,以现有手段重新评估,并探索其毒性机制对减轻CTD的毒副作用,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为降低CTD毒副作用联用药物的筛选与方法奠定基础。目的:本研究拟建立CTD诱导小鼠急性毒性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横向比较给药后各个器官损伤情况,以确定CTD急性毒性剂量的毒性关键靶器官。然后,以关键毒靶器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斑蝥素对机体的损伤相关机制。方法:1通过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剂量下小鼠的生存情况确定给药的最佳剂量及小鼠取材的最佳时间。建立小鼠的急性毒性模型。2通过比较同一剂量下,不同时间点小鼠各器官的损伤情况初步判定其毒性靶向器官。3通过比较同一剂量同一时间点取材时不同组织情况的更全面的生化指标及病理变化锁定毒靶器官。4检测小鼠心电图,确认小鼠心脏的损伤情况。5检测小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浓度,探究CTD损伤作用是否与小鼠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有关。6心肌组织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探究CTD损伤是否与小鼠心肌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有关。7通过心肌组织免疫组化对NF-kb的表达情况探索小鼠心肌外膜出现炎性细胞的原因。结果:13mg/kgCTD给药时,适合作为不同时间点取材研究。4mg/kgCTD给药时,平均死亡时间为4.64±1.33h。2 3 mg/kg CTD给药后小鼠8h内肠道、肾脏无明显病理变化。肝脏组织在4h左右出现病理变化,然而在8h后肝脏组织恢复正常。相关生化指标升高无显著性意义。心脏病理切片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小鼠的心肌组织损伤趋重,并且外膜可见炎性细胞浸润。3 4mg/kgCTD给小鼠灌胃3h后,CTD组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功能相关指标尿素氮(BUN)都有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给药组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浓度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肌钙蛋白(Tnnil)血液浓度上升显著。病理HE染色显示,CTD中毒小鼠肝、肾、肠病理损伤相对轻微或无明显损伤;心脏组织外膜出现严重的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结构紊乱。4心电图结果显示,CTD中毒小鼠心电图有明显的J点上移,相比正常组小鼠平均心率较缓。5小鼠血清中SOD、MDA值都有升高,相比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显示CTD组小鼠大面积浅染,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外膜可见NF-kB部分过表达。结论:1小鼠斑蝥素急性毒性情况下的主要毒靶器官在于心脏。2小鼠斑蝥素急性中毒机制可能与心肌细胞氧化还原能力的降低、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