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诗僧研究》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包括综述和大背景。第一章综述说明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本论题正处于不断升温的过程,文章和专着越来越多,鉴于一般仅就某一派诗僧、某一位诗僧作局部透视,本论文试图进行一个总体考察,来展示元代诗僧的方方面面;同时针对信仰崩溃、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希望以诗僧的精神和生活方式起到一定的矫俗作用。第二章大背景从正反两方面写了元代教盛--佛教,尤其藏传佛教极受尊崇,教派得到扶持,净土法门渗透各宗,禅宗最为风行;道衰--教界的种种弊端;以及僧升儒降对儒释相互关系的影响。中篇包括三章:游戏翰墨、总体考察和着述文献。元代和尚多才多艺,他们留心掌握那些可以留下痕迹的艺,所以游戏翰墨,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活跃。元代文坛的大事几乎都有和尚的身影,比如顾瑛玉山草堂、刘仁本续兰亭会;文人出入寺庙,雅集文会,和尚成为柬道主,如来复定水寺、天如师子林、如阜雪秘山、克新水西寺;西湖竹枝词唱和、至正庚辛唱和、虎丘唱和等,诗僧的诗流传至今,而且诗僧之间也次韵酬唱,诗信往来,这些诗保存在禅师语录的诗偈当中;时风浸染,和尚热衷题咏尤其题画,不仅写诗,甚至长篇大论书於画卷。此为第四章游戏翰墨内容。第五章分别汇总了集部文献系统别集总集的僧诗留存情况,以及禅师语录中诗偈的数量;罗列了他们的内学(和尚以佛学为内学)着作,诗文集及其版本。第三章考察了诗僧的其他方面。一、出处。刘秉忠和释大欣皆为积极入世的成功典范,然而他们身居官场,志在山林,故一生以不能退隐为缺憾,所谓得意而失志。二、德行。孝为德之本,元代以孝治国,诗僧们则提倡把佛事和孝行结合起来,并亲自践履孝道。三、情感与交往。诗僧与文士不难找到契合点,诗僧对文士往往怀着钦慕之情,文士也希望得到高僧的佛法。诗僧之间的友谊、师徒之间的父子情,是出世间世界的一点人间温暖或者说人间烟火。四、诗生活。释英与刘秉忠和释大欣正相反,他舍弃了世俗功名富贵,得到了山林大功名大富贵。《白云集》反映,诗人的物质资用及其匮乏,生活却弥漫着浓厚的诗意,所谓“冷淡生涯足”。五、老病。人生诸苦之最怕要属老病,少数和尚健康无病,如刘秉忠,真可谓做到了既光荣地前进又体面地退出了。但大部分和尚都难免老病之叹,特别是文珦,《潜山集》详细记录了文珦的老境:畏寒爱日、耳聩牙落、身懒好静、思亲欲归,等等。佛经说,有顿死,有渐死,刘秉忠可以算顿死,文珦就是渐死。论文下篇举清珙山居诗和梵琦净土诗为僧诗个案,作深入的解析。一把刀的刀锋很不容易越过,所以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置身物外为解脱之路,关键问题是清珙如何越过了这个刀锋,即他脱离了社会群体和组织体制怎样自活。人间是男耕女织,他是自耕自织,春耕夏作、秋收冬藏全部劳动流程都自己完成。清珙的禅定是在置身物外这条寥无人迹的古路上磨出来的,“磨练功夫到,难同知解禅”。佛经开示了净土法门,梵琦是修净土法门得力而成功者,这是西斋净土诗深入人心的最重要原因。其次,作为诗集,它达到了传达义理和形式工巧优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