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80年代乡土抒情小说作品中的乡土背景角度出发,研究乡土抒情小说在80年代的发展情况。首先从整体上探讨80年代乡土抒情小说出现的原因,然后分别研究作品中作家的乡土记忆、作家对理想乡土的建构与作家对现实乡土的忧思,以此呈现80年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的乡土抒情面貌。全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80年代的时代特征与乡土抒情小说文体特征的结合过程。从宏观方面探讨乡土抒情小说在80年代得以复苏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原因,并阐述乡土抒情小说在80年代的发展与走向。提出80年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三种抒写内容:叙写乡土记忆、构筑乡土理想与表达现实忧思。第二部分研究80年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乡土记忆书写。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前期乡土抒情小说作家执着于书写记忆中乡土的原因,指出了小说中记忆的跨时代特征。梳理出作品乡土记忆的两个主要时代背景——“战争年代”与“文革时期”,并对书写这两种时代乡土记忆的乡土抒情小说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尽管战争年代与文革时期的社会背景有所不同,然而在刘绍棠、汪曾祺、史铁生等乡土抒情小说家的笔下,那个时期的乡土同样是民风淳朴、风景优美、彰显人性光辉的乡土世界。第三部分研究80年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的理想乡土世界建构。乡土抒情小说重视表达作家的主观情绪,而作家的审美理想是其主观情绪的重要来源,在书写记忆的乡土抒情小说广泛出现的同时,一些作家开始在小说中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构建理想中的乡土世界。汪曾祺、何立伟、阿城、张承志等作家以特定地方乡土为依托,构建理想中的乡土世界。那里的人们民风淳朴、潇洒自由,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那里的大自然也似乎拥有了灵性,具备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品质,构建了一个个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想乡土世界。第四部分研究80年代乡土抒情小说对现实的关照。无论是书写乡土记忆还是构建理想乡土,作家均有比较明显的情感偏向:对笔下所写乡土世界持有怀念、敬佩、赞美等正面情绪。而80年代书写现实乡土的乡土抒情小说,在情感上则不再是单一的正面偏向,而显示出复杂的情绪。作家们关注到80年代中国乡土所面临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互激烈碰撞的现状。作家们在乡土抒情小说中也纷纷表达对这场文明碰撞的态度。迟子建、李杭育、何立伟等作家对工业文明如潮水般进入农村表示担忧。林斤谰、铁凝等作家则对工业文明进入传统乡村持理性肯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