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6年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607例患者(男性489例、女性118例)为2000年1月-2016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的住院患者。2、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卫生部颁布施行《布鲁菌病诊疗指南》明确诊断。3、调查内容:统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1)根据病程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病程6个月以内)与慢性期组(病程超过6个月);(2)根据患者的局灶性损伤症状将患者分为局灶性病变组与非局灶性病变组;(3)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血常规三系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常规异常组与血常规正常组;(4)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肝损伤,将患者分为肝损伤组与肝功正常组,同时将肝损伤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分为非病毒性肝炎组与合并病毒性肝炎组,分别比较上述各个不同组间的流行病学特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4、统计学分析:将统计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组间的生化指标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及职业分布:607例患者中,男性489例,女性118例;年龄2-80岁之间,其中21-40岁197例,占32%,41-60岁281例,占46%,68%存在明确的牛羊猪鹿等牲畜接触史或是食用过肉类、鲜奶及乳制品等,32.3%患者传播途径不明确,17例患者家庭中存在其他成员患病;2、临床症状:607例布鲁菌病患者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1)急性期患者570例,慢性期患者37例,发热主要见于急性期的患者,慢性期的患者以出现关节损伤症状为主,其中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症状的患者31例占84%;(2)合并局灶性病变的患者418例(68.9%),其中急性期382例(占总急性期67.0%),慢性期36例(占总慢性期的97.3%);(3)存在三系减少的患者25例(4.1%),血常规正常的患者85例,以出血症状为首发的患者3例,其中鼻出血患者1例,牙龈出血、双下肢皮肤出血点1例,便血1例。4、实验室检查(1)急性期ALT、AST较慢性期更高(P<0.05)。(2)存在局灶性病变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更高于非局灶病变患者(P<0.05),而ALT、AST低于非局灶病变患者。(3)血常规异常组与血常规正常组的年龄、病程、最高体温、热退时间、C反应蛋白、血沉方面无明显差异,两者仅在肝功改变方面存在差异,存在三系减少的患者肝功损伤较重(P<0.05)。(4)合并肝损伤的患者254例,肝功损伤中ALT、AST升高程度多不超过3倍,GGT多明显升高超过3倍以上,ALP多数仅轻度升高,总胆红素多处于正常范围内。肝功能异常组患者病程时间少于肝功能正常组,但最高体温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同时肝功能正常组患者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高于肝功能异常组患者。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总胆红素高于非病毒性肝炎组。(5)布鲁菌病患者体液培养情况:607例患者中540例患者行体液培养检查,其中血培养540例,阳性患者222例(41.1%);骨髓培养32例,阳性患者13例(41%);关节穿刺液培养2例,阳性患者2例(0.4%);脑脊液穿刺液培养阳性患者0例。5、部分患者的治疗与回访对其中的80例患者规律回访1-3年,其中16例(20%)患者复发,2例(2.5%)患者治疗无效,症状持续存在,另有1例患者明确诊断为神经型布鲁菌病,经过抗布鲁菌治疗1个月后无效死亡;合并三系减少患者经过抗布鲁菌治疗后血常规均恢复正常。结论(1)布鲁菌病发病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男性多发,男女之比约3.9:1。存在家庭聚集现象。(2)布鲁菌病临床症状多样,对于疼痛局限、白细胞升高明显的患者,应考虑存在局灶性病变的可能,并结合相关CT、MRI检查以明确病变并以相应的处置。(3)布鲁菌病合并三系减少比率低,偶有以出血症状为首发症状,抗布鲁菌治疗后,短期内患者血常规恢复正常。(4)合并肝损伤时,生化指标ALT、AST多不超过3倍,偶有重度肝损伤患者,但合并病毒性肝炎时往往肝损伤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