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邻避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是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某些特定需求的必要设施。但由于这类设施容易引发当地居民的否定性反应,其修建遭受巨大阻力,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以及社会力量壮大的必然趋势,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都须吸纳公民参与才能顺畅进行。涉及邻避冲突的公共决策的有效解决亦离不开公民的有效参与。 本文精心挑选了关于邻避冲突的十个案例,运用案例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我国邻避冲突的特点、邻避冲突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以及影响决策有效性的变量进行分析。根据案例的分析,我国邻避冲突的特点有:邻避冲突逐渐升级并难以达成妥协;公民参与的博弈特征明显;早期公民参与的缺乏。邻避冲突中公民参与由于决策信息公开的不足、政策公共利益导向的偏离、非理性因素的存在等原因,公民参与容易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表明,邻避冲突的治理主要包括补偿机制、风险消减机制、公民参与机制。信任和公众的风险感知是影响决策有效性的两个关键变量。通过对案例的内容分析,发现托马斯的有效决策模型只能部分地解决邻避冲突问题。原因在于这一模型没有对邻避冲突中的信任和风险问题提供充分的解决措施。 通过对信任和风险理论的考察,本文认为,风险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包含主观建构的因素。由于风险的主观认识和建构性的存在,风险的适当标准问题转换成各相关方对风险的协商一致问题。公民参与对于解决邻避冲突是不可缺少的。风险的客观存在意味着邻避设施选址所在地的民众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对于邻避冲突中的受损公众,决策应对补偿问题进行研究。信任与风险的感知紧密相关,并且建立双方的信任有助于参与各方维持理性有序的行动。 邻避冲突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决策时,确认相关利益公众,特别是潜在的利益博弈方是非常重要的。博弈过程中,公众采取的主要策略有:污名化相关对象;采取威胁行动;用关系网络施加影响;通过媒体放大事件;形成非正式组织扩大影响等。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邻避情境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分析模型。模型认为,公民应参与到公共决策的全过程,在公共决策的早期议程确定、中期选择方案以及后期实施方案中,决策部门应吸纳公民进行实质性的参与,并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