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景区的合理开发和有序管理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素。景区门票价格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调控和治理手段,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环节。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具有独特性、高价值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等公共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要求体现社会公益属性。然而,近年来,我国景区特别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居高不下、节节攀升成为业内人士乃至百姓十分关心的问题。概括起来,景点门票涨价的理由有以下几种:现行门票价格过低,不能体现景点包涵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在内的无形资产价值;增加景区收入,弥补景区日常修缮维护的资金缺口;以及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目前超负荷的参观流量,保护文物古迹等。从资源保护角度看,由于国家需要保护的各类自然文化遗产以及各种珍贵资源的范围非常广,其能够承担的保护资源和文物的资金是有限的,使得包括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各景点的专项维修基金相对不足。但据有关部门调查,各景区管理部门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的维修费用比例并不高,反而是其他费用开支占了门票收入的大部分。另外,在“假日经济”驱动下,仅靠提高门票价格控制参观人数的效果是有限的。从社会公益性角度看,世界遗产等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设立宗旨是满足公民在提高生活情趣、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等方面的需要,是一种满足公共需要的公用物,每个人都拥有参观、欣赏的权利。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不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门票并不代表遗产资源和风景资源的市场价值,门票只能作为资源保护经费的补充。因此,景区门票价格过高是不合理的,剥夺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受教育的权利,违背了景区的社会公益属性。本文通过对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性质的界定,从管理体制的视角出发,分析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成因,指出管理体制是造成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根源,并通过国外和国内的实证研究,吸收先进经验,进而提出管理体制方面相应的对策,为人们更加廓清对景区提价本质的认识以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方案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