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国家观教育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大学生国家观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对社会转型实践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演变历程的深刻反思和科学归纳,对新的世界形势和时代价值特点深刻把握与综合权衡后的概括总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所提出新要求的依据。爱国主义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支持和衷心热爱的情感态度,国家观教育目的旨在对这一情感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因而,爱国主义是国家观的最基本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对全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观点的概括和提炼,是凝练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本质属于政治教育范畴,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大学生的朴素爱国之情升华到国家的理性层面,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效国之举。正所谓知国懂国才能爱国报国,正确的国家观不仅是合理认识国家的观念工具,也是科学看待分析国家间矛盾问题,指导爱国主体行为的重要指针。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捍卫国家根本利益,才能避免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的排外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大学生树立的正确国家观,是指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在,正确的认识自己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一种阶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国家观,它与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研究是从“阶级性国家观”的视角出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实质和错误所在,并自觉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章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所述。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的界定、梳理旨在回答“是什么”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有一个清晰的内涵和外延,是深入开展研究的一项前提性工作。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对历史上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祖国与国家等相关概念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诸种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思潮辨析,厘清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界限,进而明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内涵及本质。第二部分:该部分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教”的问题。国家观教育的现实意义,是国家观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分析国家观教育对国际、国家和个人的意义,突出强调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阐明了大学生国家观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进一步揭示了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正确国家观在大学生中树立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事关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理论基础的系统整理归纳,从理论基础的角度回答为什么教这一问题。理论基础是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行动指南,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国家观教育问题上的表现。此外本文将十八大以来有关国家观教育的相关论述单独列为一章,突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新要求,这也是对“为什么教”“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回答。第三部分: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旨在回答“教得怎么样”这一问题。国家观教育的历史进程就是国家观教育活动经过的陈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历史沿革的脉络,考察其变迁的原因,总结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于整体把握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并针对这一时期大学生国家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对策。第四部分:该部分从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层面回答了应该“如何教”的问题,也是整篇文章的落脚点。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有了问题导向也就有目标指向。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理论构建的角度,厘定了开展大学生国家观教育所要遵循的目标要求、原则要求和内容要求。从现实操作的角度,确立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实现路径。
其他文献
膨胀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当膨胀土的膨胀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膨胀应力。因此,当支挡结构(如挡土墙)后为膨胀土时,支挡结构不仅受到膨胀土自身重力和地表超载引起的土压力,还受到膨胀土吸水膨胀产生的侧向膨胀力的作用。在挡墙后设置一定厚度的聚苯乙烯泡沫(Expanded polystyrene,EPS)缓冲层,则可明显降低作用在挡墙上的侧压力。但目前对“膨胀土-EPS缓冲层-挡墙”这一体系的研究明显不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媒体的推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流行“梗”的创造与传播中。对于“梗”文化及其传播过程,可以尝试性运用迷因理论来解释。以B站(bilibili)为例进行研究发现,B站视频形态的“梗”文化通常具有强势迷因的属性,便于记忆,而个体仪式感与趣缘共同体助推迷因繁衍,促进“梗”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与扩散。互联网环境及平台优势是“梗”文化在B站平台传播的重要条件,B站中的“梗”文化传播是
信息化环境下技术手段的革新深刻影响了我国中学英语的教育模式,直接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中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原则,系统分析当前信息化技术融合中的突出问题,从改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环境、构建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尝试提出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英语教学的创新措施和方法。
目的 识别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潜在类别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关联,以期为有效开展网络欺凌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4—5月在辽宁省和吉林省抽取1 0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版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数据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可分为低
本研究探索了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效果,是传播效果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延续和发展。台风‘山竹’过境时,网络中出现的一系列谣言引得公众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中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在此背景下,个体如何利用资源得到支持和建立信任、如何科学地认知自然灾害风险,以及怎样获取、选择和分享灾害风险信息等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同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公众的风险认知和信息行为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及财政分权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贯彻执行力度将会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快速发展。本文选取2003-2016年全国287个地级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污染物治理率两个方面,分区域探讨财政分权框架下地级市政府环境规制效果,并利用相关模型对财政分权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政绩考核中引入"科学发展"、"环境友好"等因素之后,地方政府
关键提示我国的海外仓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不仅数量突破2000个,而且规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当下急需建设更多公共性质和共享性质的海外仓或者由第三方建设经营的海外仓,以便为出海企业提供仓储服务,实现仓容市场的供需平衡。2021年,中国国际物流产业迎来两大发展环境的改善:一是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贸易逐步恢复并实现了强劲的增长。全球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8.5万亿美元,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25%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