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历史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解基础设施与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与区域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投资长远规划,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以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分析了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指出基础设施为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公共服务。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得出基础设施可以作为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生产活动,降低相应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效率、提升人力资本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大部分是公共设施,能够发挥外部性作用,它能增强社会生产活动的空间扩散效应,使区域间的地理经济联系更紧密,也能促进要素在各区间合理流动,从而促进产业专业化、促进分工,产生集聚经济。同时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会产生空间效应,主要分为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利用2004—2014年的各省面板数据,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首先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视角分析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出我国各个省市2004—201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分别分析三大主要基础设施(交通、能源与通信)对全国以及分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得出: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滞后效应,其中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普遍较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较低,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后引入地理位置因素,通过构建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得出基础设施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呈现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小于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三大基础设施中能源基础设施空间效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作用较小。考虑地区差异,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数据进行空间回归发现:交通设施在各地区存在空间竞争作用;能源设施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空间溢出作用,西部地区存在空间竞争作用;通信设施在东部和西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则为空间竞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