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也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小国能够成为一个强国自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对新加坡经济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以及全面的研究。近年来,新加坡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低迷,其经济恢复之路颇为曲折。进入新世纪以后,2001年新加坡又陷入了独立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这使得新加坡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么,对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合适、又将通过采取怎样的及时得当的措施才能重震昔日雄风。
自1999年以来,新加坡在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支状况、对外贸易的变化三方面的综述,说明了新加坡经济在金融危机后持续衰退,日益低迷,经济呈现出W型的增长特征:在经历了1999年和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后,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电子产品周期性衰退等因素的影响,2001年新加坡陷入了自独立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全年负增长1.9%。此后,新加坡经济在2005年上半年曾经历低迷期,下半年开始恢复增长。
运用保罗·克鲁格曼的经济增长率模型,即“向后弯曲的供求曲线”和“多重均衡”这一最简单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微观分析,说明由于其经济的高速增长率是建立在大规模资本和密集劳动力的投入上的,是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没有真正的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也缺少健全有效的制度支持。这样的经济迟早逃不掉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这种增长是不可能长久的。在其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以后,成本迅速上升,资本的收益下降,资本会离开新加坡,经济增长也就光芒不再。
在经过以上的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状况追述及对其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微观分析,以及对其金融危机后新加坡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的评价,得出结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能保持其经济永保活力的,这样的经济模式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下要想持续增长,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必须进行经济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主要是指:在继续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巩固自己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战略,依靠高科技、信息技术同时着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切实实行“产业21计划”,争取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世界经济体系中起到更为重要的更有价值的经济枢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