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并在70年代达到高潮,它直接源于解释学和现象学文论。它将读者直接纳入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创建了文本和读者的关系的研究模式,使文学研究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向读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纳博科夫于1955年发表了《洛丽塔》,国内外学者及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洛丽塔》,主要集中在小说道德主题,后现代主义特征,虚构现实观等不同角度。然而,以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却未指出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忽略了读者在阅读时的感受以及地位。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理论探讨了《洛丽塔》中的空白和读者再创造,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的作用,以此来更进一步理解小说。本篇论文由五章组成,即引言、三章正文和结论。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包括对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生平、作品的介绍以及《洛丽塔》的情节概括,最后是对国外和国内的学术性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创作意义的综述。第二章是理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理论视角,主要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发展历程及背景,着重介绍接受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空白理论和读者再创造理论。第三章是主要运用依瑟尔的空白理论来分析《洛丽塔》中的空白艺术,包括语义空白和结构空白。在语义空白上,纳博科夫主要采用了文字游戏,反讽和戏仿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在结构空白上,纳博科夫又采用了多重叙事和主人公缺失的手法来激发读者想象,召唤读者积极参与到小说文本中。第四章是从姚斯的读者再创造理论角度分析了在阅读《洛丽塔》的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如何被超越。小说中主人公的特殊性以及对传统小说主题的颠覆,独特的写作技巧都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断刺激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进行思考和重新构思。第五章是结构部分,对《洛丽塔》中的空白和读者再创造进行总结,再次肯定了读者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证明了《洛丽塔》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