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佛塔,是由民间社邑捐资建造的表现了佛教造像内容的塔石,曾被称为“图塔”、“高举”和“石级造像”,它们是一批雕凿成四方体、或四方梯形的单体塔石散件,题款记录的雕凿年代分别为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4年)、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8年)和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4年)。石刻塔构件总数344个,每个构件大小尺寸不等,可以垒积成逐层收分的石刻塔,在每一个石刻塔构件的四面,雕凿有佛教题材的浮雕造像,除去废龛和残损龛,共1373幅独立画面。经过长期的埋没,1959年发掘出来以后,面对这些分石刊刻图像的石刻塔散件,如何恢复它们原先的结构关系,引出了石刻塔各层级之间图像如何组合的问题,以及石刻塔造像内容如何同佛教典籍相对应的问题。在选择造像题材时,佛教思想的一般性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社邑成员认知水平的改造,反映出民间社会的佛教观念对石刻塔造像形态有何种影响。从石刻塔的图像构成、造像的具体形态和石刻塔各层级图像整体组织关系表现的完整主题中,以及题刻和发愿文所表露出的祈盼目的,可以发现经过社会经验主观想象的修正,佛教信仰同石刻佛塔形态之间的现实关系,是建立在石刻塔造像既存形式套语和受到建塔造像者知识水平制约的现实和想象的混合物基础之上的。同时,南涅水石刻塔构件堆积成整体佛塔,四面布满浮雕图像的石刻塔身,与大多数北魏石刻佛塔极为相似,这又反映出建造石刻佛塔受既存形式和一般流行样式的影响。南涅水分门别类的石刻塔造像题材,从系列的佛本生故事,白马吻足,树下思惟,初转法论,降魔成道,涅桀,到示现佛法神奇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再到卢舍那、弥勒、阿弥陀,佛衍化出千佛,千佛统一于佛法,佛法以神奇不可思议的力量充满维摩诘方丈的斗室之中,这一切都在传达着大乘佛教无论贤愚,凭借对佛的信念,哪怕根性未了的愚夫也可以借他力往生佛国,表现出南涅水社邑民众对于佛教一般性知识的广泛理解。同时,为了增强佛教观念的信心,江湖术士也参与其中,风水和灵验神奇在民间社会佛教信仰中也起到了辅助作用。根据南涅水石刻塔的造像为我们提供了线索,从佛教典籍中选择造像题材,在题材内容一致的情况下组织石刻塔散件的结构关系,再结合建塔造像社邑入员构成和发愿文的内容,石刻塔造像主题和表现形式同建塔造像者的发愿目的便连接起来,在石刻塔图像的组群关系和层级的结构关系确立起来的同时,民间佛教信仰的前在条件和现实境况也明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