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凯德·班芭拉(1939-1995)是著名的非裔美国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及电影制作人。对她来说,写作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揭露和改善社会现实。她将写作视为一种有效的斗争方式,通过它来鼓舞黑人同胞的士气,同时试图改变白人阶层对黑人所持有的成见。《吃盐者》出版于1980年,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结构精巧,思想深邃,启人心智,堪称杰作。本论文试图以救赎为主线,探讨人物在精神上弥合分裂、复归完整的过程,主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最后点出救赎这一主题的意义。小说中大多数人物都在承受着精神上分裂的痛苦,是需要拯救的一批人。拯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理清人的本质。总的来说,“人是什么”这一命题主要由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人与外界中他者的关系界定,因此,文章提出了救赎的三种方式:第一,通过回归民族传统文化调整“我”与内在自我的关系,树立起自我肯定的意识,称为文化救赎。第二,在社会关系网中重新确立起对自我的身份认定,称为社会救赎。第三,提升个人对事物运行规律的认知,称为认知救赎。班芭拉于自由中看到了局限性,于可能性中看到了必然性,于多样性中看到了一致性,她的这些观点在《吃盐者》中都有体现,也是她想传达给读者的。综合既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外学者对《吃盐者》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选择、自由、集体、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变革等主题上,本文所探讨的救赎主题可以看成是对这些主题的归纳与总结,是它们的最终落脚点。“救赎”取自宗教概念,强调人的身体、思维、精神以及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完整与统一。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民族或者整个人类社会。《吃盐者》中个人救赎的意义最终超出了个人之外,辐射到了整个人类社会,于“和而不同”中实现了它的终极价值。这也与班芭拉以写作拯救人类社会的初衷相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