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土化的意蕴,建筑艺术当然也不会例外,许多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得越来越快。为了解决这一危机,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地方建筑形式,挖掘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提炼其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的成就,使它们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观点,对贵州镇远的“青龙洞古建筑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该古建筑群位于贵州镇远县城东的中河山上,面临潕阳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历经兴衰,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一处集佛寺、道观、学堂、会馆于一体的大型古建筑群。它是当地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建筑群芳中的一朵奇葩,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是镇远多种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建筑的处理上采取中原传统建筑形式与黔东南苗侗民居中的吊脚楼建筑风格相结合,依山就势,气势恢宏。同时,它又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及地形地势的影响,在建筑的布局、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空间的塑造、建筑构架的设计、装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方,使青龙洞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堪称“贵州古建筑的博物馆”。本文力求通过对古建筑群的研究,挖掘出古建筑群所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总结出其在建筑技术及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文章以分析青龙洞古建筑群自身的建筑现象作为主要的脉络,以对比其他地方或其他类型的传统建筑作为文章的隐含支线,把研究青龙洞古建筑群进行了适当的扩展,丰富了研究的内容,提升了研究的高度。文章在文首部分就通过大量收集整理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以及笔者在当地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古建筑群兴建前后镇远古镇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状况,总结出古建筑群产生的背景及文化本源,并勾勒出一条古建筑群产生、毁坏、重建的发展轨迹,让读者对古建筑群的兴衰历程有大致的了解。文中部分分为四章:前两章分别对青龙洞古建筑群的选址布局、空间构成及建筑空间环境特色,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理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系统的分析,力求将青龙洞古建筑群在经营地势、结合环境、空间塑造等方面的特点全面完整的描绘出来;后两章以《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法原》为基础,对古建筑群中典型的木构营造技术及装修装饰做法进行分析,通过与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的比较,探寻古建筑群在技术和风格上独特的地域特色。文末部分通过前面章节的研究分析成果,深层次的挖掘埋藏在建筑现象中的文化内涵,同时,提炼出古建筑群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环境信息。最后,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所具有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论述,可以挖掘青龙洞古建筑群文化及建筑的精髓,并借此推动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向前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写作本篇论文的过程,了解和学习研究传统建筑的方法,并从研究的成果中找出能为今天在建筑创作和学术研究中所使用的实用性成果,以达到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