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纻干漆”造像,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辟蹊径创造出来的一种工艺。这种造像工艺早已失传,国内现存夹纻塑像非常稀少。 夹纻造像工艺,开始于战国时期。发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时期,在宋代受瓷器影响,漆器市场锐减,夹纻工艺衰落。漆的使用在中国已有8000余年历史,从“无器不髹”到“无人问津",曲折坎坷几近没落。元代因雕塑家刘元有短暂繁荣,但终抵不过时代发展。于明清时期夹纻工艺逐渐消亡。到了现代,国内更是失传已久,只能于文字描述中复原部分工艺。而漆器在日本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以至于国人谈及漆器,都只知日本而不知中国。 十八罗汉原为十六之数,唐玄奘取经翻译《法住经》中明确记载传到中国后增加两位。最早由张玄及贯休所绘罗汉图,苏东坡为其画题赞于贯休所作十八罗汉图并标出名称。原本没有固定形象,是艺术家凭借想象画出。 白马寺夹纻十八罗汉像为元代中期夹纻造像,为当前国内仅知的一组保存完好夹纻组像。并凭借其塑像细节精致处理的“精”和罗汉精神内涵状态的“静”优于国内各处罗汉塑像。 白马寺罗汉造像写实性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在写实基础上为塑造人物内心的需要强调突出细部特征,表情、神态、动作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使用具有艺术化方式处理,这样的神态动势视觉传达力更强烈,观看者能够受到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制作者使用精细传神的面部表情眼神等细节在精准强调地反映出罗汉瞬间的内心世界。每一尊造像都精心安排了他们的动作和表情,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艺术家以此为基础更深层次的展现罗汉的性格、阅历、内心状态等。 白马寺罗汉像为“夹纻干漆”造像,国内仅有这一组保存完整,现收藏于白马寺为镇寺之宝。罗汉像在制作工艺与艺术形式上都比较独特,通过对罗汉像的研究,总结造像作者的塑像立意和表现手法。这种技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从事雕塑创作的所能够带来哪些益处。这些都是值得我研究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