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夹纻罗汉造像艺术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7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纻干漆”造像,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辟蹊径创造出来的一种工艺。这种造像工艺早已失传,国内现存夹纻塑像非常稀少。  夹纻造像工艺,开始于战国时期。发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时期,在宋代受瓷器影响,漆器市场锐减,夹纻工艺衰落。漆的使用在中国已有8000余年历史,从“无器不髹”到“无人问津",曲折坎坷几近没落。元代因雕塑家刘元有短暂繁荣,但终抵不过时代发展。于明清时期夹纻工艺逐渐消亡。到了现代,国内更是失传已久,只能于文字描述中复原部分工艺。而漆器在日本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以至于国人谈及漆器,都只知日本而不知中国。  十八罗汉原为十六之数,唐玄奘取经翻译《法住经》中明确记载传到中国后增加两位。最早由张玄及贯休所绘罗汉图,苏东坡为其画题赞于贯休所作十八罗汉图并标出名称。原本没有固定形象,是艺术家凭借想象画出。  白马寺夹纻十八罗汉像为元代中期夹纻造像,为当前国内仅知的一组保存完好夹纻组像。并凭借其塑像细节精致处理的“精”和罗汉精神内涵状态的“静”优于国内各处罗汉塑像。  白马寺罗汉造像写实性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在写实基础上为塑造人物内心的需要强调突出细部特征,表情、神态、动作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使用具有艺术化方式处理,这样的神态动势视觉传达力更强烈,观看者能够受到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制作者使用精细传神的面部表情眼神等细节在精准强调地反映出罗汉瞬间的内心世界。每一尊造像都精心安排了他们的动作和表情,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艺术家以此为基础更深层次的展现罗汉的性格、阅历、内心状态等。  白马寺罗汉像为“夹纻干漆”造像,国内仅有这一组保存完整,现收藏于白马寺为镇寺之宝。罗汉像在制作工艺与艺术形式上都比较独特,通过对罗汉像的研究,总结造像作者的塑像立意和表现手法。这种技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从事雕塑创作的所能够带来哪些益处。这些都是值得我研究学习的。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期刊
通过分析巷道支护原理,对11011工作面回撤通道支护形式的进行了改变。采用锚网索一次支护、顶板注浆加固、打设木垛二次支护技术,解决了11011工作面回撤通道困难的问题,对工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了30余年的增长,在教育、航天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给城市更新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首先,一些城市无计划的向周边蔓延,占用耕地;其次
艺术来源于生活,客观现实中的人、物或精神是创作题材最根本的元素。这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得到了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以及他们的内心
本文以西安地铁2号线的站名书法字体为研究对象,探究书法字体在地铁导向标识系统中的设计方法与应用规范。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公共交通导向标识系统中字体设计的现状与公共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