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源于对自然的适应。自“掘地为穴,构木为巢”起,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在资源和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民居形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着一类密集建造的条形民居,其形式为单开间,垂直于街道或河道向纵深发展成条形平面。为了解决通风采光及交通问题,往往穿插几个很小的天井,发展出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方法。条形民居向高处扩展成四、五层的建筑集群,密度极高,对节约城市用地非常有效。本论文通过对闽粤地区条形民居的通风策略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其适应气候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集合住宅设计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气候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条形民居跨越了闽海、客家、广府三个不同的文化区,而广泛存在于湿热地区,适应着共同的湿热气候。指出通风是建筑适应湿热气候的最重要措施。2.以实测数据及软件模拟从风压与热压通风两个方面定量分析不同类型的条形民居组群及单元的通风方法。组群层面主要以庭院、街巷组织通风;单元层面则依靠内部巷道、天井组织通风,并通过坡屋面的高低组合引导风的走向。持久而稳定的热压通风不论是组群层面还是单元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3.寻找传统的条形民居与现代集合住宅设计的契合点,从组群及单元的层面探讨传统民居通风方法的现代延续。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以条形作为类型划分的条件,探讨跨越不同地域文化的条形民居组群及单元的存在形式及其应对湿热气候的方法;②通过实测及软件模拟,定量分析并总结民居的通风方法;③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结合,探索延续传统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