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头鹤(Grus monacha)是具有集群习性大型迁徙涉禽,是湿地环境的指示物种,周年性地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中越冬。安徽沿江的升金湖和菜子湖是白头鹤重要的越冬地。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尤其是高强度围网养殖和湖区放牧,导致白头鹤觅食生境面临着衰退、减少和破碎化的威胁。研究白头鹤对退化生境的适应机制,对于未来越冬种群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2013年—2014年的越冬期内,对研究区域升金湖和菜子湖的越冬白头鹤种群的生境利用和觅食集群模式进行调查,采取瞬时扫描法记录白头鹤越冬种群的集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等集群动态:利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鹤主要觅食生境的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人为干扰等环境信息,分析白头鹤越冬种群的数量变化、集群特征、分布格局和觅食偏好等,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食物资源、干扰和集群大小的关系。另外利用1984年—2014年的区域遥感影像,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进行解译分析,开展生境质量评价,分析比较安徽沿江越冬白头鹤的适宜生境的历史分布的和现阶段分布,探讨越冬白头鹤觅食活动对湖泊湿地的退化与丧失的生态响应机制。根据对区域越冬白头鹤觅食生境的质量评价,我们发现白头鹤最适宜和不适宜生境面积都在减少,而较不适宜生境面积明显增大。随着最适宜生境的缩减,现阶段安徽沿江的越冬白头鹤种群主要集中分布在次适宜生境中觅食,白头鹤通过灵活调整觅食策略,积极转变觅食分布和集群模式在退化的生境中获取最大的觅食收益和最小的捕食风险。觅食生境质量影响白头鹤分布格局,安徽沿江白头鹤的觅食分布经历了由泥滩生境向草滩和稻田生境转移的过程。现阶段的研究发现,升金湖的越冬白头鹤集中分布在上湖的稻田和草滩生境中,泥滩生境等传统觅食生境中仍有有少量分布,而中湖和下湖已经很少发现白头鹤分布。上湖的同心圩、新盛圩、白联圩、舌甘和杨峨头等地是白头鹤主要的觅食分布地,而大洲、赤岸、烂稻陈等地则是临时性的觅食地。越冬期内,白头鹤种群在三种生境中的觅食分布和集群模式差异明显。而菜子湖越冬白头鹤的觅食活动空间已经严重缩减,目前主要分布在梅花圩经双星至八角等白兔湖东岸沿线,其中梅花圩稻田及其附近的养殖塘是白头鹤主要利用的觅食生境,八角附近的草滩和养殖塘泥滩是其临时性的觅食地。越冬期白头鹤以家庭鹤和群体鹤的集群形式分布觅食,不同时期觅食集群分布、集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升金湖的白头鹤在越冬前期和中期主要分布在稻田生境中觅食,后期转移到草滩生境觅食。觅食集群的群体大小具有生境差异显著(F2,273=5.797,P=0.003),而年龄组成则没有显著的生境差异(F2,273=0.836,P=0.434)。且随着越冬时期变化,越冬白头鹤的觅食群体大小和年龄组成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菜子湖的越冬白头鹤种群前期主要分布在稻田和泥滩生境中,中后期则集中在稻田生境中,仅迁飞前分布在泥滩中觅食。其觅食集群的群体大小具有生境差异显著(F2,169=11.745,P=0.000),年龄组成则没有明显差异(F2,169=2.779,P=0.065)。随着越冬时期变化,菜子湖草滩和泥滩生境的集群大小以及年龄组成差异显著,但稻田生境的差异不显著。白头鹤采取灵活的觅食策略和集群模式以响应退化湖泊湿地中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人为干扰的时空差异。通过权衡觅食收益和捕食风险,白头鹤不断调整觅食分布、集群大小和结构等,以满足其越冬期对食物和能量的需求,提高种群适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