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创新的媒体形式,微博不仅是对传播媒介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发展,更是对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微博独具特色的裂变式传播,使得公众的话语权被空前释放。微博革命性的创新之处在何在?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概念的界定以及其传播特征的挖掘,是本文的一个着力点。哈贝马斯提出了传媒在公共领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论断。每一次大的媒介变革,都会带动关于公共领域理论的讨论与研究向前发展。与此对应,公共领域也在媒介发展的一次次巨大冲击下转型与重构。随着市场法则的渗入,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功能不断遭到侵蚀,公共领域结构趋向转型和式微,这在哈贝马斯眼中,被称为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新兴媒体则开始冲击并重构传统的公共领域。自2006年Twitter诞生以来,微博的风头已经盖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形式。几乎为零的准入门槛,空前自由的话语权,极强的互动性,这些特征,让微博比以往任何一种媒介都更加符合哈氏“理想公共领域”的要求。学界一直存在“中国是否存在公共领域”的争论,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使得政治国家和社会的分离成为不可能;持肯定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近代社会发展壮大起来的学校、报刊、网络等公共空间,都表明中国已经存在或出现过公共领域的现实形态,因而“公共领域”理论于中国而言是可行的。笔者认同肯定观点,近两年,“微博打拐”、“免费午餐”、“郭美美”等事件显示,微博已然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核心平台,以微博为平台的公共话语空间也更加契合了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型。本文认为,微博公共领域已初露端倪,所谓的微博公共领域,就是指以微博为主要平台,以公共问题为话题内容,具备经典公共领域的基本功能,符合其运行原则和运行方式的一个社会生活领域。本文核心部分以媒介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公共领域理论,深入剖析微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并分析微博公共领域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找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试图对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一些有益之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