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杀菌剂是一种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 A为先导化合物,经过二十多年的结构优化而开发出来的新型杀菌剂。它几乎对所有的真菌类病害均具有良好的活性,是继三唑类后,杀菌剂开发史上树立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正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目前,已经商品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已有十多种,其中,2011年全球销售额过亿的就有6种,而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作为其中销售额过亿的两个品种,近年来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由于人们大量、不科学使用,使得它们在施用过程中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等生态系统中,对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潜在危害。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对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为指示生物,将其分别暴露于经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染毒的人工土(OECD标准,2004)中,染毒浓度为0、0.1、1、2.5mg?kg-1人工土,分别在染毒后的第7d、14d、21d和28d测定蚯蚓体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以及体腔细胞DNA损伤程度。通过以上各指标综合地从氧化损伤和遗传毒性两角度评价了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为今后全面、科学评价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潜在毒性危害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概括如下:(1)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的暴露下均会对蚯蚓产生一定的氧化胁迫效应,两者差异不大。各处理组ROS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水平,且随染毒浓度的增大ROS含量逐步升高。随时间的推移,在生物体内抗氧化酶等的作用下,吡唑醚菌酯处理组ROS含量在21d之后有所降低,且0.1mg?kg-1处理组恢复至对照水平;氟嘧菌酯处理组ROS含量在第28d也出现了轻微的降低。(2)经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染毒处理后,蚯蚓体内的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分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吡唑醚菌酯处理组在前21d各抗氧化酶的活性较多呈现出被激活状态,第28d各酶活性均有所降低,SOD和POD活性均出现被抑制现象;氟嘧菌酯处理组SOD活性一直处于激活状态,CAT活性表现为先被抑制后激活的现象,POD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酶活性的这种变化表明蚯蚓机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3)经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染毒处理后,各浓度处理组蚯蚓体内解毒酶GST活性均出现明显的变化。吡唑醚菌酯各处理组GST活性在7d21d处于被激活状态,28d后出现抑制;氟嘧菌酯各处理组GST活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其中0.1mg?kg-1处理GST活性在第21d后恢复至对照水平。(4)经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染毒处理后,蚯蚓体内MDA含量出现先升高后有所下降的趋势。吡唑醚菌酯处理组MDA含量在7d21d处于升高状态,28d恢复至对照水平;氟嘧菌酯处理组MDA含量在第14天开始明显升高,第28天出现轻微的降低。(5)经吡唑醚菌酯和氟嘧菌酯染毒处理后,蚯蚓体腔细胞DNA均受到了明显损伤,随染毒浓度的增大,DNA损伤程度也越大,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彗星实验也是本实验最为敏感的指标。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DNA损伤程度先是越来越大,到第28d低浓度(0.1mg?kg-1)处理组均出现损伤程度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