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在逐步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势头,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国各地都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考验,例如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平衡导致的城乡差距加大问题,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社会政策的不完善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的家庭生活风险加大,中国家庭正承受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在如此重压之下,中国家庭正在经历更加复杂的变化。我们最不愿看到也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就是:面对诸多挑战,不少家庭无法应对只好以解体告终。如果将社会比喻为一个有机体,那么家庭无可厚非的就是构成该有机体的最基本单位——细胞。无疑,家庭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这样的事实让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而非视若无睹。2011年4月26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口工作进行第28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切实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国家“十二五”计划纲要提出“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幸福和谐”的要求;国家人口发展规划也明确部署了“十二五”期间促进家庭发展的主要任务。这都表明了我国人口工作的重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控制人口规模不再是人口工作的核心,关注和促进家庭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计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幸福家庭的创建工作为人口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它不仅人口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借鉴吸收其他先进理论。目前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强调回归经济学出发点的学说愈发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经济活动的动机是为了增加人们的福祉与快乐,但是经济学者逐渐将情感因素驱赶出经济学理论,使人们认为财富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多是实现人们福祉的主要途径。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却驳斥了这一看法,于是一个强调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说出现了,即幸福经济学。该学说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并且对其影响因素和生成机制都进行了分析。这有助于帮我们理解究竟是那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同时,我们的幸福感又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变化。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为我们创建幸福家庭提供了灵感。既然可以了解幸福感的生成机制,那么我们就可以因循该机制为幸福感的产生和提高创造条件,为我国家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利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思考我国家庭发展工作的开展,以期提供一些我国家庭发展政策制定上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将经济学中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成果与家庭发展相结合,这在目前的人口研究中是一次尝试,二者间是否能够碰撞出火花值得作者去探索。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家庭的研究和家庭发展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分析,并且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对幸福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梳理。首先回顾了经济学对幸福的研究,分别从早期和现代两个时间阶段进行概述;紧接着,作者从哲学层面、经济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分别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引出了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再次,分别分析了收入、失业、城市化、政府支出、社会资本这五个主要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后,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生成机制,分别是“定值”原理、“享乐水车”原理、“满意水车”原理和“社会水车”原理。第三章是对我国家庭发展的现状和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则分别从主观幸福感的四个生成机制着手,对我国家庭发展进行思考。第五章是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后一章则是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