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陈独秀的人生哲学。所谓人生哲学,重点在于探究人与其所处的“场景”之间如何建立、建立何种互动关系。
陈在思考之初面对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心的萎靡,二是国家的危亡。这两者有着深层次的联系,陈认为人心的萎靡是国家衰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反对传统,解放人性。
陈在两个意义上反对儒家文化,一是儒家文化束缚人性,二是孔子之道不合于现代生活。但这两者其实是同一的:在陈看来,现代生活正代表着人性的解放,人性的解放带来现代生活。但是,陈对传统的反对是片面的和不彻底的,儒家对人的看法和对天人关系看法,都成为陈的隐性的思想资源。反对传统的利器是民主与科学。陈所谓的科学主要是现代实证科学和进化论。科学除了作为一种工具之外,还担负着价值功能。很快,陈独秀意识到,现代实证科学概念下的人面临着失去价值的危险。至此,陈到达了他人生哲学中的核心矛盾:为了确定人的现世价值,就必须去除任何超越之物的幻象,但是,这好像反而使人再也找不到价值了。
为此,陈将人的价值寄托在社会(国家)之上。这一点的证明是非常含糊的。从这里开始,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翻转。如果说之前陈的思路是让个人来拯救国家的话,那么从此开始,陈必须让国家来拯救个人。但国家并不具备价值的永恒性。陈补救这一缺点的策略是将”永恒”的意味转弱,对永恒的需要转化为了对未来的希望。但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到底是如何确立的?那个不可见的未来,除了进化论的信念之外,到底还有什么能够保证之?
这两个问题在陈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得到了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建立于两者的实践关系之上。对未来的希望通过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获得了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础。
至此,陈独秀的人生哲学就全部成立了。人没有超越的来源,并处于一定社会形态、生产关系之中,他与这一场景所能建立的积极关系,就是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所处社会形态的进程,这个进程的最终结果,将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