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治体制和快速城镇化发展策略对中国农村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引发了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农村人口老弱化、宅基地空心化和产业发展停滞等问题,农村土地也呈现出利用低效、布局散乱和生态环境污染等不良现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破解乡村发展问题和解决乡村主要矛盾,优化乡村土地利用格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1-3]。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整体把握乡村资源,按照乡村分异规律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土地作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空间载体,它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水平直接关系着乡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质量。受不同区域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因素差异性的影响,乡村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多元发展格局。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对其所在区域的土地资源无论在组织经营利用方式、还是管控利用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多样化、差别化的需求。因此,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依据乡村发展潜能识别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探究与不同发展类型乡村发展相匹配的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策略,不仅是重组土地利用经营活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乡村分类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分类施策的重要举措。研究选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重庆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要试点区之一的荣昌区作为研究区,并基于以下逻辑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在分析乡村发展阶段与土地利用变化演进以及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模型,审视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间的关系逻辑和交互作用机理;其次,通过构建村庄发展潜能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以研究区行政村为单元,实施村庄发展潜能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将研究区行政村划分为不同发展类型,综合不同发展类型村庄的发展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村庄发展路径;然后,对研究区不同发展类型村庄的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程度进行了耦合协调分析,探究不同发展类型村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共进关系,为不同发展类型村庄需要进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依据;最后,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剖析—优化路径”的思路,探究不同发展类型村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内在逻辑,综合不同发展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现状特征及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差异化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策略,并选取案例村庄进行了实证应用分析。本研究获取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础物质载体和空间载体,其利用匹配方式与形态结构不仅受到乡村发展诉求影响反映着乡村发展状态,同时也制约着乡村发展。在分析乡村发展阶段与土地利用变化演进以及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模型,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受乡村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以乡村空间重构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不同发展类型村庄应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差异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诉求。(1)生产空间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主要是产业用地的安排,农业发展较好的乡村要注重对农用地的保护和挖潜;工业主导的乡村要注重工业用地位置选择和园区搭建;第三产业为主的乡村侧重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用地开发和管控。(2)生活空间的优化配置主要是居住用地的安排,以促进居住空间集中即控制居民点规模为导向。(3)生态空间主要是对林地、河流等生态源地进行保护、整治和扩张,创建良好的绿色化环境。(2)基于村庄发展潜能评价实施村庄发展类型划分,是全面统筹协调、差别化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重要依据。从资源本底、人口与聚落、经济水平、土地利用、区位条件5个维度出发共选取22个指标构建村庄发展潜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 GIS自然断点法和空间测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型、强化提整型、农业引领型、农旅融合型和搬迁撤并型5种类型,并基于各类型村庄的特点提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其中,城郊融合型村庄共有41个,占比为30.82%,该类村庄区位优势显著,村庄发展着力点在于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诉求精准定位,最大化地吸收城市辐射,获取发展动力;强化提整型村庄共有46个,占比为34.59%,该类村庄自我发展能力较强,乡村振兴着力点在于强化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村庄综合竞争力;农业引领型村庄共有22个,占比为16.54%,该类村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可通过扩展产业链、建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促进村庄发展;农旅融合型村庄共有14个,占比10.53%,村庄发展着力点在于规划设计市场化的特色旅游产品,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搬迁撤并型村庄共有10个,占比7.5%,该类村庄可通过迁村重构、撤并拆迁等资源互换方式换取村庄发展机会,原址进行复垦用于生态恢复,新村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合理配置,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3)村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协调程度反映了不同发展类型村庄的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协调共进关系,为不同发展类型村庄进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荣昌区村庄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耦合程度总体水平较好(耦合度均值为0.632),村庄发展与土地利用交互作用相对较强。但荣昌区村庄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协调度均值为0.588),村庄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程度较弱。从不同发展类型村庄的分析结果表明,荣昌区不同发展类型村庄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程度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程度顺序具有一定契合性,耦合度高值、低值的村庄发展类型与协调度高值、低值的村庄发展类型顺序大致相同,由高值向低值排序依次均为城郊融合型、强化提整型、农业引领型、农旅融合型、搬迁撤并型村庄。不同发展类型村庄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程度耦合协调特征的差异,折射出村庄发展态势与呈现的土地利用问题的不相同。这意味着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需根据不同发展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土地利用矛盾制定相匹配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策略。(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综合不同发展类型村庄发展目标、现状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特点确立的差异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策略对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实操具有重要指引作用。为验证不同发展类型村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策略在实践应用中的操作指引性,研究选取了研究区强化提整型村庄洗布潭村作为应用验证案例,运用最优线性规划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实施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趋势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按照“各得其位”的原则,优化配置了案例村农业、建设、生态“三大”空间和“三生”空间,划定了“三线”,制定了用地空间管控措施,并开展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前后的效益评价。优化配置结果评价表明,优化后案例村庄土地利用程度更高、空间布局更加集约、综合效益更好,适宜案例村庄发展需求和土地利用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