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是只身一人,目的单纯,只是为了打工赚钱。年轻时在城镇赚够钱,将来年老时回家养老。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携家带口进入城镇,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赚钱,还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真真正正成为城镇的一员。大量农村家庭流向城镇,在城镇生活、学习和工作,一方面,会对城镇各方面发展产生影响,城镇居民对其接纳与否会对进城家庭的城镇融入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乡土生活方式与城镇生活方式的差异、乡土人情和城镇社会交往的差异,也会对农村进城家庭的城镇融入产生影响。为此,研究农村进城家庭的城镇融入问题,找出影响农村进城家庭城镇融入的因素,帮助农村进城家庭顺利融入城镇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农村进城家庭和社会融入这两个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以社会融入理论为主要依据,参考社会认同理论、人际互动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分析了农村进城家庭的城镇融入问题。通过向L县农村进城家庭发放300份问卷,对其中的286份有效问卷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农村进城家庭城镇融入的相关问题;向L县城镇居民发放了100份问卷,对其中的9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城镇居民对农村进城家庭的态度差异。通过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在经济融入方面,相对于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家庭,L县的农村进城家庭购房比例相对较高,住房条件较大中城市农民工家庭好,但是否拥有住房与其家庭身份感知不具有相关性;农村进城家庭成员的职业、是否参加职业培训、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会影响农村进城家庭的身份感知。社会融入方面,农村进城家庭的社会交往范围在扩大,与城镇居民的社会互动频繁,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他们的社会交往没有出现“内卷化”倾向;经济困难时求助对象情况会影响农村进城家庭的身份感知。心理融入方面,农村进城家庭将来的打算会影响家庭身份感知。其他方面,并非农村进城家庭在城镇的居住时越长,其城镇融入水平就越高;以往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本文认为农村进城家庭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集中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中专;城镇居民对农村进城家庭的态度差异大。